第十章 祭祀禮俗 第一節 封禪與郊祀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儀式,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起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拜。據《史記·封禪書》載,早在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就曾封泰山,禪云云山,而先秦封禪者據說多達「七十二家」。

封都在泰山。這是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長,其山高,離天近,人間的帝王到泰山頂上祭上帝,表示受命於「天」。也有的說,是因為泰山為東嶽,東方是萬物之始、陰陽交替的地方,也就成了新生王朝、新登基皇帝向天神地祇報功告成,以取得合法統治地位的祭祀場所。因而禪也是在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等處舉行。由於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天高於地,所以封的儀式重於禪的儀式。封禪的具體儀節各朝各代不盡相同,但漢武帝自定的封禪禮儀,前承秦始皇,後啟東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較具代表性。漢武帝先到梁父山祭地,接著在泰山東邊山腳下設壇祭天。然後漢武帝與少數大臣登上泰山頂,再次祭天。次日從北坡下,在泰山下的肅然山再次祭地。封禪時,用江淮出產的一茅三脊草及各地珍貴的飛禽走獸祭祀,並用五色土封於祭壇。在隆重的音樂聲中,漢武帝身穿黃袍,親自跪拜。封禪後,漢武帝還下詔改元,並令在泰山下「治邸」。後代的封禪程式也大多與此類似。

古代帝王之所以熱衷於封禪大典,是因為這可以利用人們對天的崇拜,以「天命轉移」來解釋從別人手中奪取天下的合理性,從而安定民心,鞏固統治地位。可是,由於封禪興師動眾,要耗費大量資財,一些有見識的官吏(如唐代魏徵等)提出了反對意見。所以自南宋以後,廢止了皇帝到泰山封禪的形式,而將封禪與郊祀合二為一了。郊祀也是古代祭天地的祭禮,周代是在冬至日祭天於南郊,夏至日祭地於北郊。後來常有天地合祭的,宋代就是在南郊合祭天地。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築了大祀殿,也合祭天地。嘉靖皇帝認為合祭天地於大祀殿,不合古制,故又在大祀殿南新築寰丘(後改名為天壇)專門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後改名地壇)用來祭地。之後就一直是天地分祭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