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盛況空前的隋唐郵驛 第四節 「進奏院」與《開元雜報》

「進奏院」的情報機構是從唐朝中期正式建立的。這是一種地方駐守在中央的了解情況的聯絡機構,頗為類似現在在首都北京的各省、市、自治區的駐京辦事處。這一機構定期把中央或首都發生的一些政界、軍界大事,包括官員的任免、軍事快報、皇帝行蹤等,向本地區的首腦人員彙報,這些首腦人物在當時具體來說主要是節度使。

進奏院最早起源於每年各地朝集使在京城居住的臨時房舍。從唐太宗貞觀年代起,才開始正式由有關部門給他們建造專門邸舍。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年),由於藩鎮逐漸強大,都需要在京師安排自己的耳目,及時了解中央的動向,因此正式改名為「進奏院」。這名稱表面上好像是地方及時向中央「進奏」本地情況,但實際上主要任務是收集中央和其他各地的情報。到唐朝後期,這種進奏院在長安多至50多個。

進奏院的官員級別較高。最高時,他們的職位相當於中央的御史大夫,即副宰相的級別。他們自有一套通信系統,但主要還是利用官驛的設備。

進奏院的出現,促進了一份新聞報紙的問世,這就是《開元雜報》。新聞史家們認為這是我國第一份報紙。《開元雜報》是一份雕版印刷的文書,是由進奏院人員編輯的。內容包括從各處進奏院收集來的軍事、政治情報。不定期出版,每期單張,字數不多,大體上每行15字,每頁13行,一律楷書大字,有界欄而無中縫。從其印刷的份數和讀者面來說,這份報紙還比較原始。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印得很少,讀者又僅限於進奏院的少數上層官員和各地節度使,所以遺留於世極稀。盛唐時的《雜報》保留到中唐時期的已寥寥可數了。中唐人孫樵曾見過數十百條,其內容有:「某日皇帝親耕藉田」,「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某日諸蕃君長請扈從(跟從皇帝)封禪」,「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在朝廷上爭論)」等等。大體上相當於現在日報的每日要聞。可惜的是,自孫樵後,人們就很難見到了。如今我們只是從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一篇文章中才知道那時有這樣一份報紙。

但是,從進奏院的機構和《開元雜報》的問世,我們可以了解到隋唐時期通信事業的發展,了解到《雜報》和各地郵驛的密切關係,了解到那時消息的暢通,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郵驛事業的發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