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郵驛 第二節 劉備、諸葛亮對四川郵驛的貢獻

與曹魏在北方建立政權同時,劉備在四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闢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建漢後,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國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白水關周圍的山上布滿了烽火樓。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裡間設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蜀國與北方的魏和東邊的吳之間,皆有通信往來。史書記載:名士許靖在蜀國任太傅後,和他過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國大臣華歆、王朗等都不斷有書信往來,「申陳舊好」。《三國志》引《魏略》有一封王朗寫給許靖的信,稱「前夏有書而未達,今重有書,而並致前問」。魏國其他大臣和蜀國一些大臣也常互有通信。魏國官至尚書僕射的陳群,就曾有書信給諸葛亮,打聽蜀國尚書劉巴的消息。蜀國與吳國的友好書信往來更多。史書上說:「東之與西,驛使往來,冠蓋相望,申盟初好。」諸葛亮與兄諸葛瑾、大將陸遜都有密切的書信通好。

諸葛亮治蜀時,對邊疆地區的郵驛也頗有建樹,位於今四川西昌地區的越巂〔xi西〕,當張嶷〔yi 疑〕出任太守時,說服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共同修復了千里舊道,把荒廢多年的古亭古驛都恢複起來,使蜀國與這一地區的郵驛復通。

蜀國郵驛的特點是幾乎沒有車傳,郵遞大部用驛馬傳送,從事此項工作的人稱為「驛人」。這大概是因為蜀國地處西南,大部為僻遠山區,道路不整的緣故。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關於他的軍事才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生動故事,在軍事通信方面,他也有不少建樹和發明。比如,今傳《武侯兵法》中,就記錄了諸葛亮許多利用聲光軍事通信的實例。他的「治軍七禁」中,有所謂「受命不傳,傳命不審,以惑軍士;金鼓不聞,旌旗不覩」,稱之「慢軍」;所謂「金鼓不具,兵刃不利」,稱之「欺軍」;所謂「聞鼓不行,鳴金不止,案旗不伏,舉旗不起,指麾不隨,避前在後」,稱之「背軍」等等七項,皆屬嚴禁之例。這都是行軍中聲光通信的運用。又說:「十里之內,數里之外,五人為部,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看隱蔽之處……」,「凡候見賊百人以下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這是聲光通信與郵驛通信的有機結合。

諸葛亮留下的《兵要》中,還記載了他治軍臨戰所用聲光通信的五色旗法。這在行軍途中特別適用:先「使候騎前行,持五色旗:見溝坑揭黃,衢路揭白,水澗揭黑,林藪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應之,立旗鼓以相聞」。意為先行軍手持五色旗,以旗色標誌後面大軍的前進道路情況。若有溝坑則舉黃旗,通暢的大道舉白旗,遇有水澗舉黑旗,有樹林擋道舉青旗,遭遇野火便舉紅旗。後面大軍若已看清旗色,便以旗鼓相聞。上面的例子,都說明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中十分重視這方面通信的效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