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漢大一統時代的郵驛 第四節 驛置和郵亭的分流

漢代郵傳制度的最大進步是驛和郵的分流。

這時,西周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車傳已經逐漸被淘汰了,騎傳成為長途通信的主要方式。

漢朝初年,郵傳制度的一個常見名稱曰「置」。東漢人應劭寫的《風俗通》說:「改郵為置。置者,度其遠近置之也。」意思是說把原來稱為「郵」的郵傳設施,改稱為「置」。什麼叫置呢?就是根據測量出來的遠近來設置辦公機構。置,實際上是郵傳信使的中途休息站。「驛」的名稱也是在兩漢時普遍出現的,其具體時間大約在漢武帝稍後。由於傳車過於笨重,同時也因為武帝以後漢政府財政困難,設備繁雜豪華的傳車也就順應時勢,逐漸讓位給輕便的單騎傳遞了。而這種以馬騎為主的信遞方式,便以「驛」正式命名。至於原來「傳」的名稱,兩漢時雖仍然在使用,但已大部分用於表示一種國家招待所的性質,仍稱為「傳舍」,變成專門迎送過往官員、提供飲食車馬的場所。驛加上傳,往往合稱為「驛傳」或「驛置」。這兩個字在兩漢的史書中是常見的。

1958年,在貴州赫章縣可樂鎮,出土了一件刻有「武陽傳舍比二」的鐵爐。據考古學家考證,這是反映漢代傳捨生活的炊事用具。這件鐵爐厚重堅實,通風性能良好,提攜方便,十分適用於旅途炊煮。武陽是漢朝犍為郡的首府,故地在今四川省成都以南。「比二」是說同樣的鐵爐有兩個,是一爐鑄造出的。估計貴州出土的這件文物原為四川古武陽所造或從屬於武陽的驛站傳舍所用。這說明兩漢時川貴間有驛道相通。

除以馬傳為主的「驛置」外,漢朝時候專門用「郵」來稱呼那些短途的步行傳書方式。管理這種短途步行投遞書信的機構,稱為「郵亭」。亭,也作為步傳信使的轉運和休息站。漢朝時候,亭的稱呼更普遍,郵亭的通信業務是大量的。這種步傳通常是接力運遞。《漢舊儀》所謂的「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就是指此。大體上是說,郵間距離是五里,亭間距離為十里。郵亭的信差,在兩郵中間的兩里半處接力。有學者考證,至今在河北一些地方尚有「二里半」的地名,即系古時郵亭制的遺風。

但漢時的亭,並不全是負責郵傳的任務的。兼管郵務的亭,一般在交通要道沿線。而大部分秦漢的亭則是地方基層行政單位。這種普通的亭,管得很多,負責征丁收稅及治安捕盜之事。漢高祖劉邦曾出任過泗上亭長,就屬於這普通的亭。交通沿線的亭,則加上運寄政府公文、軍事書信的任務。在這些特殊的郵亭中,有專門負責傳書的「郵人」。

驛置,是指長途傳遞信件文書的設施。漢朝的緊急和重要公文都由它來傳運。驛置的長處在於傳遞迅速,通常以輕車快馬為主。驛與驛之間的距離一般為30里,又稱為一置。驛置預先備好車馬,隨時供兼程來往的驛使使用。東漢初年,劉秀在河北與地方割據勢力王郎角逐時,即曾利用過這種驛置交通工具。當時,王郎企圖收買大將耿純,但耿純心向劉秀,連夜逃出縣城,並調用驛舍的車馬數十乘,齊奔劉秀。劉秀憑著這些快馬,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漢宮中常年要求南海向長安進貢荔枝,也是通過快馬速遞,而把新鮮水果及時送到都城的。史書記載說,送一趟鮮荔枝,路途十分辛苦,需要超人的毅力才能完成這一任務。謝承的《後漢書》說:「舊獻龍眼荔枝及生鮮,獻之驛馬晝夜傳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頓仆死亡不絕。」做這種郵差,是很有風險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