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國郵驛之始 第四節 商代的郵驛發展

從夏朝到商朝,信息傳遞發展得很快。甲骨文里常有信息往來的記載。比如,商代名王武丁的王妃婦好是著名女將,常帶兵出征,武丁不放心,往往用卜辭問:「婦好有信?」或「婦好無信?」這個「信」,既是信息的意思,同時也就是問有無信使到來。據文獻和考古材料推斷,商朝的道路交通網路比夏朝大大擴展。《詩經·商頌》曾稱讚規模宏大的商朝都城:「商城翼翼,四方之極」,意為整齊壯觀的王都,是四方的表率。據考古學家發掘,商都城內城外,大道縱橫交錯,有寬廣大道11條,四通八達,其中有整齊石板鋪的專供車馬行駛的「馬道」,可以直登城牆之上。根據甲骨文提供的材料,商王都通往各地的道路,有幾條主要幹線:一條通往徐淮地區,一條通往湖南、江西,另兩條一達西邊的渭水流域,一達西北陝北甘肅一帶。這幾條稱為「王道」的通路,既寬廣,又平坦,道路筆直,十分便利於車馬行進。

商朝對道路管理有嚴格的制度。甲骨文里記載說,為了旅途方便和防止不測,在通衢大道沿線,商朝政府設立了許多據點和止宿之處,這就形成了商朝最初的驛站制度。起先這些據點稱為「堞〔die蝶〕」,大約是用木柵牆築成的防守工事。照韓非子計演算法,當時50里設置一處。後來這些堞發展成為「次」。「次」是止舍安頓的意思,即逐漸成為可以暫住的旅舍之類。當時有霍次、齊次、淮次等名目,就是在霍、齊、淮地止宿的臨時客舍。再後,又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羈」,古人注羈為「過行寄止者」。這是商王朝專為商王、貴族建築的道邊旅舍,學者們認為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驛站一類的特別設置」。商朝時候,羈還未冠以特別的地名,是按道路前進的次序依次排列命名的,甲骨文中曾出現一羈至五羈的記載,也即第一站到第五站。據估計當時「三十里一宿」,第五羈當距王朝約150里之遙。這些羈,不僅供止宿,而且供應飲食。

商朝已有專門傳遞信息的信使,在甲骨文中寫作「(辶至)〔zhi支〕」或「(彳至)」。商王出行時,往往身邊都要跟隨幾個(辶至),供他隨時向臣下發布命令。甲骨文里常有「王其田,(辶至)往」,「盂田,其?散」等,意思是商王去田獵,有□跟隨左右。商時地方有許多附屬於商的方國與部落,他們也往往派(辶至)向商王彙報情況,互通消息。甲骨文所談「大使其(辶至)」,是說大這個地方派(辶至)來商;「亞旋其陟〔zhi質〕,(辶至)入」,是指亞旋地方的(辶至)入商彙報。商朝時還沒有像後世那樣分段遞送信息的常設的驛傳之制,消息命令一般都由一個專人傳送到底。所以信使行途都是很辛苦的,有時還會遇上盜寇蛇蟲的兇險。有一片商王武丁時的甲骨片記載說,有一個年齡高邁的信使,在路上走了26天,行了600里的路,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死了。有的驛使,行程更長,有一片商王祖庚時的甲骨卜辭載,有一位(辶至),從一天的黃昏時分啟程,在途中行了48天,終於到達目的地,估計共走了1200里左右。從這個例子看,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驛傳已有相當的水平了,在當時的世界居於先進地位。

有了夏、商的通信設置基礎,到西周時候,我國的通信郵傳制度,才得以大大發展起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