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魏六朝百戲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東海黃公、遼東妖婦

「東海黃公」是在先秦時「蚩尤戲」、「角抵戲」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古代馴獸技藝發展而成的。《西京賦》云:

在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更詳:東海有位黃公,年輕的時候練過法術,能制伏毒蛇猛獸,腰間常佩戴著一把赤金刀。他用紅色的綢子系在頭上,施展法術,能吞刀吐火,興雲作霧。後來年紀老了,又飲酒過度,使身體虛弱了,結果在一次與白色老虎搏鬥時,竟然法術失靈了,結果被猛虎咬死了。《西京賦》與《西京雜記》雖均錄此故事,但結論不大相同。《西京賦》認為黃公「挾邪作蠱」,自欺欺人。《西京雜記》認為黃公「衰老,氣力羸〔lei雷〕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在「東海黃公」中「吞刀吐火」是一種幻術,據唐代王棨〔qi啟〕《吞刀吐火賦》記載,這種幻火是漢初時從西域傳入的。「東海黃公」不僅有手搏、摔跤、角力,還有幻術、馴獸等新內容,同時在綜合性的雜技表演中又添入故事情節。因此,它不僅是雜技藝術發展中的一項革新內容,並且成為中國戲曲發展之雛型。在山東臨沂縣出土的漢畫像石,有一幅反映東海黃公正與猛虎搏鬥的情景,黃公頭戴面具,左手執短刀,右手狠狠抓住老虎的一隻後腿,老虎欲遁不能,回首怒向黃公,張口急欲傷人。從這幅漢畫像石可知,東海黃公在當時社會上很風行。

大概是受到了「東海黃公」的影響,在漢魏之際,出現了「遼東妖婦」。據《三國志·魏書·齊王紀》裴松之注引司馬師《廢帝奏》云:

知此雜技以男子扮女人演出,將雜技、舞蹈與調笑的內容融合在一起,是向戲劇化發展的一種嘗試。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一書云:

在隋唐之際,或可能在六朝時,有「缽頭」出現了,據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

這也是表演人與獸之間的搏鬥,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與「東海黃公」事有相近之處。從情節上看,是某人因其父被虎所傷,他含憤上山殺獸。似是表演「東海黃公」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也是馴獸性的雜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