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明時期的地圖 第一節 郭守敬與元代的緯度測量

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人。他的祖父郭榮學識淵博,精於算數與水利,對郭守敬的成長影響很大。郭榮還使郭守敬師從精通天文、地理、律歷的劉秉忠。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郭守敬因熟悉水利而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見,此後即被委派為負責水利的官員。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郭守敬調任太史局(後改為院)),負責編製新曆,在此期間組織了「四海測驗」,對全國的緯度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實測。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編成了著名的授時歷。此後,郭守敬還主持開通了通州至首都大都(今北京市)的運河。

郭守敬受命編製新曆後,就認識到「歷之事,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錶」(曆法的制訂主要依靠實際測量和檢驗,而測量、檢驗的工具又取決於儀錶)。正因為如此,他首先致力於創製「儀錶」,即簡儀、高表、仰儀、立運儀、景符等十幾種專用儀器,還為野外觀測設計了丸表、懸正儀、座正儀等儀器。這些儀器具有精確、靈巧、簡便的優點,對這次大規模的測量起了重要作用。

以郭守敬為首的14名官員和大量測量人員在南北長11000里,東西寬8000里的遼闊範圍內布下了27個觀測站,又在其中精心選出七個比較重要的點:南海(今越南中部)、衡岳(今湖南衡山)、岳台(今河南開封)、和林(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鐵勒(今俄羅斯境內安卡拉河、葉尼塞河地區)、北海(今俄羅斯下通古斯卡河下游)和大都(今北京市)。除大都是首都外,其餘六個點從南到北代表了各大區域,相鄰兩點緯度的間隔都是10度。在這些點所作的觀測項目都較其他點齊全。為保證資料的可靠性,在中原地區加密了觀測站,這些站集中在北緯40度至30度的範圍。為了顧及東西的差異,還選取了高麗(今朝鮮開城)和西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將這些站的北極出地值(即北天極的地平高度,亦即緯度)和它們現在測得的實際緯度相對照(見下表),可以看出,中原地區觀測站的差值比較小,特別是陝西四川行省三個點、河南行省四個點和中書省直轄地三個點的差值分別是5''、12''和23'',其中嶽台(今河南開封市岳台坊)完全沒有誤差。衡岳的差值最大,達2°23'',可能是古今的觀測點不在一處造成的。用當時的儀器和技術能達到這樣的結果,是非常先進的水平。

遺憾的是,這一重大成果僅運用於曆法的編製,卻沒有能用之於地圖測繪。

據《元文類·郭守敬傳》記載,他在今寧夏時,曾想乘船溯黃河而上,考察河源。又曾從孟門以東,沿著黃河故道在方圓數百里的範圍內測量地平面,以決定哪裡可以分流減少水患,哪裡可以引水灌溉,這些都畫有地圖。他還曾用海平面來比較大都與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的地勢高低之差,認為汴梁的水高出海平面很多,所以流速相當快;而大都的水高出海平面少,流速就慢得多。這是我國以海平面為水準測量高程起算面最早的文字記錄。郭守敬從理論上認識了海平面,並把它作為測量高程的起算面,對大地測量和地圖的繪製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四海測驗觀測值與現在緯度對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