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空靈飄渺的海上名山 第一節 黃海、渤海名山

早在秦以前,就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住著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葯。《史記·封禪書》說:「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諸仙人及不死之葯皆在焉。」秦始皇聽說後,便命徐福帶3000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三神山」,求「不死之葯」。大海茫茫,何處有神山?最後,漂到一個島上定居下來。據說這島就是日本。這個故事不但在中國廣為流傳,而且在日本傳得也很普遍。日本有徐福墓、研究徐福的組織,並出版了不少記述徐福的書籍。

海上仙山的傳說,是虛無飄渺的。秦始皇幾度東巡的目的之一,就想求「不死之葯」,結果還是死於回京的路上。然而,作為神話故事,卻給人以美好的想像,因而成為不少文人墨客的創作題材。古人也曾把蓬萊三島作為造園的優美景觀。在沿海地區,往往把那些奇異的海島山岩比作「蓬萊仙島」、「海上仙山」。傳說較多的是黃海、渤海上的蓬萊、長島、芝罘〔fu孚〕、成山頭、雲台山等。

蓬萊仙境,指的是蓬萊海濱的丹崖山與海上廟島、長島等島嶼。從陸上看,丹崖山只是一緩緩隆起伸向大海的小山。可是,在海上,或兩側觀看,卻是丹崖絕壁拔海而起的峻山。蓬萊海面,春秋季節,當海面有冷水流時,空氣中即形成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在晴天靜風的條件下,遠處的城市景觀,如街道、建築、馬路、車輛、山林……等,通過光線折射,在蓬萊海面上空出現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奇觀。蓬萊近十幾年來,曾出現過兩次「海市蜃樓」。

「海市」早有史書記載,由於「海市」奇觀才引發「海上仙山」的種種傳說和故事,誘使秦始皇登蓬萊、芝罘,求「不死之葯」。漢武帝亦相繼來尋仙人,求「長生之術」。唐宋以來,蓬萊又有八仙過海之說,繼而在丹崖山上修建了蓬萊閣、呂祖殿、三清殿、天后宮、龍王宮等錯落有致的宮觀建築,才成了有名的「海上仙山」、「蓬萊仙境」。

蓬萊不僅有山海奇觀之美,而且因地勢險要,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海軍基地。在丹崖山東側,明代圍港建築水城,作為停泊戰船、操練水軍的場所,現尚存許多遺迹。蓬萊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故里和鎮守過的地方。他的赫赫戰功,可在城南的戚家祠中尋到。

蓬萊以北海面上,橫貫渤海海峽的廟島列島,素有渤海鎖鑰、京津門戶之稱。諸島各呈風姿。其中,自然之美要數長島的月牙灣彩石灘,人文之古則數珍珠門和大黑山的石器文化。

月牙灣海灘在長島北端,因其狀若一彎新月而得名。它背倚青山,懷抱碧海,長長的海灘由五彩斑斕的卵石堆成。大小不一,大者如拳,小者如珠,多以白色的石英質為體,滲透著紅、橙、黃、赭、紫的花紋,如彩繪萬象,不勝辨認。尤其在澄碧的海水中,越發鮮艷奪目。這些彩石的磨圓度極高,有扁圓、橢圓、蛋圓、球圓等等圓形彩石。彩石如珠如玉,在萬裏海疆中獨放異彩。

長島(包括附近島嶼)雖小,卻有萬年曆史的古文化淵源。有珍珠門的舊石器遺存,大黑山北庄古遺址。該遺址是我國東部沿海目前發掘出的唯一大村落遺址。它相當於新石器時期西安半坡遺址,故有「東半坡」之稱。長島還有商周的青銅器、漢代漆器、唐代三彩、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文物,它縱貫萬年曆史的珍貴文化遺產,可以說是全國罕見的文物島。

成山頭,也因秦始皇兩度登臨而出名。它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亦稱成三角。秦始皇到此,以為到了天盡頭,命丞相李斯刻「天盡頭」碑,如今只留下碑座,而成為疑案。成山頭南面海上,有一組峭拔崢嶸的礁石,相傳是秦始皇求仙時,因觸怒海神而未建成的「橋墩」,人稱「秦橋遺迹」。在觀賞礁石海濤之餘,讓人領略求仙的荒唐。

位於青島以東的嶗山,海拔1133米,是山東半島的最高峰。嶗山是一座造型非常豐富的花崗岩山嶽,是素以山、海、林、泉兼美著稱的「仙山」,又是著名的道教名山。道觀遍布全山,其中以太平宮、太清宮和上清宮規模較大。太清宮北靠嶗山頂,南向大海,周圍有七峰環衛,環境優美,小氣候優越,冬阻寒流,夏迎涼風,樹常青,花常開,人常宜。因而,這裡開發最早。現在有140間明清時建的宮觀殿宇。太清宮的歷史見證,還是那些有生命的文物——古樹名木。三官殿前兩株耐冬(即山茶花)一紅一白,樹齡已達700多年。相傳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香玉》即取材於此花。

太平宮,西托重巒,東臨大海,環境幽奇。宮殿深藏於奇峰巨石、松竹茂林之中。造型各異的巨大花崗石塊,是構成該區景觀的最大特色。宮前松石夾道,四周大於房屋的巨大石塊錯落布列,「疑是幻境」的摩崖石刻,正是此境此情的點化。

北九水是嶗山奇觀疊出的自然山水景區。因溪水九個曲折而得名,又分內外九水兩支。九水,水水有景,其中以魚鱗峽和潮音瀑為精。

對探求自然美者來說,嶗頂和嶗山頭,都是很有魅力的。嶗頂危峰聳峙,超然霄漢,十分雄偉,登頂一覽,山海奇觀盡收眼底。嶗山東延支脈跌宕起伏,直奔滄海,入海處峭然一峰,傳說八仙過海就是自此出海的。

雲台山位於連雲港市郊,主峰玉女峰海拔625米,為江蘇最高峰。雲台山在淮海大平原上,綿延40多公里,山斷而脈連,此起彼伏,如龍似蛟,奔向大海,氣勢壯觀。

雲台山古稱郁山、蒼梧山,是海上島嶼,素有「海上仙山」之稱。蘇東坡有詩讚曰:「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據史籍記載,清康熙四十年至五十年間,「海漲沙淤」使雲台山遂與陸地相接。滄海桑田,雲台山由海島變成陸地,是因黃河決口奪淮河入海,所帶來的大量泥沙淤海成陸的。

雲台山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區,動植物具有過渡性和多樣性特點,植被良好,鬱鬱蔥蔥,使雲台山充滿生機與靈氣。

雲台山是我國著名的靈山,隋唐以來,山上修廟、建宮,香火盛旺。文人墨客渡海登山者不絕,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遺迹。現經重修的寺廟有三元宮、靈官殿、玉皇閣、阿育王塔、老君堂等。廟宇內的千年古銀杏、八百年玉蘭王等古樹名木都是追蹤廟宇歷史的活文物。在唐宋明清眾多的摩崖碑刻中,最為珍貴的是鬱林觀獅子崖上的唐隸和宋篆,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中的瑰寶。

值得指出的是明文學家吳承恩,曾多次登雲台山。雲台山勝景,山海奇觀觸發了他的靈感,借景構思,為《西遊記》的創作,孫猴子的出世,提供了不少神奇的場景。《西遊記》問世以來,花果山(即南雲台山)的名氣大有勝過雲台山之勢。《西遊記》中的人物、場景在花果山中因景而生,如「水簾洞」、「看門猴」、「唐僧崖」、「沙僧石」以及大大小小72洞穴都成了西遊景點。這就叫源於自然又回歸自然,從而又賦於自然景觀以神奇的文化內涵。

孔望山和錦屏山與雲台山不同,它本來就是陸上的山,卻澱積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1980年發現了1800年前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因山就勢,雕刻了100多尊大小不一的人像,專家們稱之「九州第一窟」。

孔望山南面的錦屏山將軍崖原始社會岩畫,刻有人面、農作物、獸面及多種符號。石刻線條是用石器敲鑿和磨製出來的。這一重大發現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岩畫,被譽為「東方天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