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秀麗多姿的南方名山 第一節 東南名山

古代,江浙地區往往是江南的代表。這裡地處北亞熱帶,瀕臨大海,氣候溫暖,雨量豐富,植被良好,山青水秀,處處宜人。最為典型的風景就是杭州西湖和蘇南太湖的山水風光。西湖三面環山,湖山交相輝映,格外嫵媚。山不高而重巒疊翠,水不大卻有九溪十八澗,虎跑、龍井、黃龍澗等名泉長流。山體豐滿,曲線柔美,山環湖,湖抱山,湖山交融,綠樹成蔭,花開四季,盡嬌柔之美。

蘇東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是非常恰當的。西湖不僅具有「天生麗質」之美,而且有「滿腹文章」之才。可謂「才貌雙全」。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西湖謳歌,寫下數不清的詩文,裝點了亭、台、樓、閣、廟宇、摩崖等等(圖8)。

西湖與杭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古都文化孕育了西湖的靈魂。吳越都會,南宋京城,紮下了中華文化深根。西子之美、越王遺風、岳飛忠魂、于謙情操、秋瑾硬骨,有了這些民族的靈魂,「人間始覺重西湖」。因而西湖不僅才貌雙全,而且靈魂高潔。

比起西湖來,太湖山水顯得曠遠蒼茫和秀逸。太湖水不深而浩淼,山不高而青秀,它橫跨江浙,連接數市,其中無錫的惠山、黿頭渚、三山、梅園等勝景,有集太湖山水之勝的美稱。黿頭渚更有「太湖絕佳處」之譽。

蘇州的靈岩山相傳有當年吳王夫差為西施修的離宮——館娃宮等多處遺址。天平山以石、泉、楓之「三絕」而聞名,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都有許多名勝古迹,為世人所陶醉。蘇州不僅有自然山水之勝,更有人造山水園林之美,自然之美與人工之美,相互滲透交織於古城內外,經歷千百年的開拓,造就了人間天堂。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這是北宋歐陽修的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的篇首。數語道盡琅玡山(位於安徽滁縣)之秀美。琅玡山海拔317米,雖不高,但山峰「聳然獨立」,谷則「窈然而深藏」,山中古寺梵宇隱伏,林壑清幽,古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譽。這裡古迹眾多,有始建於唐的琅玡寺,有我國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有古驛等歷史遺迹。還有250餘方唐、宋、元代的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唐吳道子畫觀音像、李幼卿等摩崖石刻,以及蘇東坡書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尤為珍貴。

會稽山陰的紹興是我國江南著名的文化古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紹興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洗雪國恥」的故事發生在這裡。紹興是魯迅、秋瑾的故里,周恩來的祖居。它北臨錢塘江,南枕會稽山。會稽山是我國古代「五鎮」之一,亦是紹興城的「鎮山」。相傳大禹治水時到過此,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葬於會稽山。山北麓有規模宏大的大禹陵、禹廟等古迹。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曾南巡會稽,祭大禹廟,令丞相李斯寫了《會稽銘文》,即有名的《會稽石刻》,現存的是根據元代拓片摹刻的。紹興,水鄉澤國,山川秀麗,有「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的讚譽。會稽山陰,還有柯岩(東湖)、吼山、鑒湖、蘭亭等名勝。著名的蘭亭是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等42人在此舉行祓禊〔fu xi服細〕之禮的地方,並寫下了不朽的《蘭亭集序》,與幽美的蘭渚山水千秋共存。

相傳春秋末年,吳王闔閭召莫邪、幹將夫婦,在此鑄劍,劍就身亡,後人以他們的姓氏命名莫干山。莫干山位於浙江德清縣,離杭州50餘公里。主峰塔山海拔719米。盛夏涼爽如秋,是著名的避暑勝地。

莫干山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植被豐茂,環境極佳,尤以竹林景觀取勝。重山疊嶺,茫茫修竹連綿不絕,景觀異常秀麗,為它山所罕見。

山中多雲霧,常常出沒於窗檯,飄然入室,繚繞聚散,情致悠悠。古詩云:「多差樓閣起高岡,半為煙遮半樹藏。百道泉源飛瀑布,四圍山色蘸幽篁。」

莫干山有天池、蘆花盪、劍池、塔山等勝景,尤以劍池著名,相傳為莫邪、幹將磨劍之處。池水清澈,飛瀑懸疊,三級而下,為此山最佳之景。

金華山又稱北山,位於浙江金華市,海拔1308米。北山以流紋岩為主,局部有石灰岩,經水溶蝕成喀斯特地貌。著名的溶洞為金華山南坡的雙龍洞、冰壺洞和朝真洞。雙龍洞有內外洞,洞兩側分懸鐘乳石酷似龍頭而得名。內外洞之間有巨石相隔,僅水道相通,水面離石不足半米,只有平卧船艙入洞。歷史上雙龍洞是我國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冰壺洞,洞深莫測,洞中飛瀑落差20餘米。朝真洞峭壁巨峽,甚為壯觀。

雙龍洞開發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現有唐、宋、明、清摩崖石刻十幾處。還有鹿田莊、鹿田書院等遺址。

括蒼山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東北向延伸,主峰米篩浪在臨海市與仙居縣交界處,海拔1382.4米。括蒼山在仙居縣境內,由流紋岩、火山凝灰岩構成的地貌,垂直節理髮育,河谷深切,石峰離立,拔地排空。如景星岩、天柱岩、飯蒸岩等,雄奇壯觀。這裡植被良好,多絕壁飛瀑,姿態各異,幽谷溪流清澈見底,終年不枯。

縉雲縣的仙都,古稱縉雲山,位於括蒼山北坡。多單面山、石筍、石柱等火山岩地貌,奇峰怪石林立於甌江上游的練溪兩岸。有「天下第一石」的鼎湖峰,高170.8米,傍溪拔地而起,有芙蓉峽、小赤壁、婦姑岩等勝景。練溪溪水清澈見底,構成「九曲練溪,十里畫廊」。

仙都歷史悠久,文物古迹眾多,有唐代李陽冰篆書的「倪翁洞」石刻,有朱熹講學的獨峰書院等。

天台山在浙東天台縣境內,主峰華頂海拔1138米。天台山雄秀兼備、景色優美,且距離古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紹興比較近,因而早就聞名於世。東晉南北朝時期,就成了有名的遊覽勝地。王羲之、顧愷之、謝靈運等書畫家、詩人都留下了足跡。唐宋以後,名人來此者就更多了。天台山的出名,還與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有關。天台宗不僅在國內影響較大,而且名揚日本和朝鮮。

天台山以國清寺、石樑飛瀑最為有名。國清寺坐落在天台華頂山南麓溪谷中,四面環山,一溪橫貫,古木參天,十分幽深。國清寺規模宏大,有殿屋600多間,依地勢自然展布,由低到高,幽深中見雄偉。然而整座寺廟深藏在古松、巨樟和茂林修竹之中。人到寺前,只見「隋代古剎」一照壁,卻不見大寺的真面目。只有層層遞進,方見其深廣。可以說國清寺是大建築群與幽深環境和諧協調的典範。國清寺還有許多著名的勝跡,如隋梅、隋塔、七佛塔、一行墓及柳公權的題刻等。

天台山自然景觀之奇莫過於石樑飛瀑。石樑是指橫跨在溪谷兩岸的一條七八米長的天然巨石,梁下溪水奔涌,直落數十米,傾瀉於碧潭。自下仰視,石樑卧虹,飛瀑奔雪,蔚為奇觀。周圍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fu浮〕的「第一奇觀」,清代康有為的「噴雪飛雲」等石刻。

雁盪山位於浙江東南沿海,分北、中、南雁盪山。歷史上所說的雁盪風景區,是指北雁盪,其實南雁盪也很奇麗。雁盪山山體,主要是由流紋岩構成。熔岩在噴出、流動和冷凝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熔洞、氣孔和流紋等構造,垂直節理髮育,經漫長風化作用形成極為豐富的造型地貌。自古以來人們用「天下奇秀」、「奇譎善變」來讚美它。雁盪之奇在於峰、嶂、洞、瀑四絕交輝。

「奇峰百二」,是構成雁盪自然景觀的基礎,多為石峰,徐霞客評說道:「峭立亘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如襆之欹……突兀無寸土,雕鏤百態。」石峰相對高度一般100—300米,拔地而起,可望而不可及。造型各異、形象逼真,有合掌禮拜的靈峰,有端坐蓮台的觀音峰,有拱手迎客的「接客僧」,還有雙筍峰、一帆峰等等(圖9)。

山中著名的岩嶂有22列,嶂是指連續展開的懸崖峭壁,從靈峰的倚天嶂到大龍湫的連雲嶂蜿蜒蟠結,氣勢磅礴,縱貫整個景區。雁盪的熔洞不同於石灰岩溶洞,它是岩漿在流動時,因固結不均局部岩漿流失,或兩次熔岩中間未填滿而形成的洞。另一類是沿裂隙崩塌形成的洞。熔洞一般不深,不少廟宇依洞而構築,形成古洞石室的獨特風格。

雁盪飛瀑姿態各異,規模較大者有20多處,一般終年有水。大龍湫瀑布一級落差190多米,從連雲嶂懸壁上凌空而下,氣勢宏大,變化萬千,清代詩人袁枚詠道:「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綿。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與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寫出了瀑布變幻多姿的風采。然而,「欲寫龍湫難下筆」,只有親臨其境,才能領略其風韻。

小龍湫在幽深的靈岩寺後邊,從100多米高的懸壁中飛瀉而下,畫家潘天壽在《小龍湫一截》中題寫道:「雁山峰壑,怪誕高華,令人不能想像。所謂鬼斧神工,直使詩畫家無從下筆。」

與雁盪山相鄰的楠溪江風景區,還有更多的瀑布流泉,令人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