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字的起源 第一節 倉頡的傳說及其他

在中國,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有個老人端正地坐在地上。他的臉部很是奇異:眉骨隆起,周圍竟鑲嵌了四隻眼睛!每隻眼睛裡還直發出炯炯的光,射在跟前一堆橫七豎八的圖形符號上面。此時,正是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忽然,撕天裂地「嘩啦」一聲響,接著撲撲簌簌,彷彿下起了大雨。可是仔細一瞧,下的竟是穀子小米!或遠或近的地方,又不時傳來「啾啾」的啼哭之聲,原來是神祇鬼怪正在傷心不止……

這就是中國古代關於倉頡〔jie潔〕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本經訓》) 的故事。倉頡造字的說法,被中國的許多古書所記載。直至公元10世紀的宋代,有一位學者葉夢得( 公 元 1077—1148年),寫了一部筆記叫 《石林燕語》,其中還談到當時京都官府中許多管理文書的小官吏,到了秋季就集體祭祀倉頡,把他尊為文字之神(圖1)。

可見倉頡造字的說法在中國是源遠流長的。有不少人相信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甚至乾脆把他認做古代的帝王。據說他姓侯岡,名頡;因為是陳倉(今陝西寶雞一帶)地方的人,故而叫「倉頡」。

根據這種傳說,文字是由特殊人物創造的,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天地鬼神為之懼怕。所以早先中國民間的心理,由此而普遍敬畏文字乃至寫有文字的紙張。在舊時的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隨處可以見到「敬惜字紙」的勸戒招貼。老百姓對於讀書識字的人,因而也特別地敬重。

隨著科學的昌明,現在我們知道,漢字這樣的文字系統,絕對不是一人一時所能創造的,它是廣大群眾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當中,逐漸地發明、積累,達到彼此承認、共同使用(這就叫做「約定俗成」),才得以正式形成的。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個別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付出了較多的勞動,對漢字的體系形成起了較大的作用。中國歷史上許多事物的發明創造,都有類似過程。先民們往往把這些發明權歸之於某個傳說中的人物。漢字為倉頡所發明,如同說種莊稼始於后稷〔ji計〕一樣。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卿在《荀子·解蔽篇》中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又說:「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一也。」他認為倉頡之於文字、后稷之於農稼,只是致力較為專一,做出較大成績,所以聲名得以流傳而已。這種看法,可以說是比較客觀而高明,也符合事物產生與發展的一般規律。

關於漢字的起源,在中國還有兩種影響也比較大的說法:一是伏羲(庖羲)造八卦,二是神農「結繩為治」(《說文解字·敘》)。和黃帝一樣,伏羲、神農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帝王。

八卦是古人用以占卜的八種基本圖形,由符號「——」和「— —」組成。這些圖形的名稱及所代表的事物,見圖2所示。用這些圖形進行排列組合,可以表達更複雜的意義。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 《易經》,對八卦有著系統的論述。據說,著名的德國科學家、發明計算機的先驅萊布尼茲(Leibniz,G. W.,公元1646—1716年)就曾經從《易經》的八卦圖像中欣喜地印證了從0到63的二進位數字。

結繩記事可以說是許多民族在文字產生以前都經歷過的一個階段。南美洲的秘魯印第安人,有所謂「繩結語言」,方式相當講究,使用時間很長(圖3)。中國雲南的哈尼族人,數十年前依然使用結繩,如買賣土地的雙方各持一根麻繩,田價多少元即打多少結,日後用為憑證。古代漢字中的一些數字的字形如

八卦和結繩之類,雖然可以用來表達某種信息,但它們不能用來記錄語言,所以都不能認為具有文字的功能。

關於漢字的起源,我們必須從漢字的自源性質說起。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