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書法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 第三節 書論類

書論包括對書法原理的闡述,及書法的品評,其內容有一部分與技法、書史理論有交叉,但側重點不一樣。書法理論重在揭示一般規律,評判古代書家作品的優劣,分析其中學術淵源與得失;它們滲透了我國古代哲學家關於宇宙本體(如道、氣、陰陽等)及其運動規律(相剋相生等)的深刻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藝術理論的思想寶庫。按照歷史順序將這些著作排列一下,可以看出古人對這些規律認識的深入過程:

《非草書》,東漢趙壹著。主張注重經學,批評當時有些文士沉迷書翰,然而並不得法,故並無多少藝術成就。但並不反對書法藝術。相反,提出了一條可貴的命題:「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頗足發人深省。此著文獻價值頗為可靠。

《筆論》、《九勢》,東漢蔡邕著。前者提出書寫時應具備的精神狀態,及造型須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和表現作者的心理狀態。後者提出書法上的一個重要原則,即講求筆勢,以為書肇於自然,自然出形勢,形勢有賴於用筆。此外,還指出了一些點畫書寫、形體營造上的原則。

《四體書勢》,西晉衛恆著。所謂四體,指的是:古文、篆書、隸書、草書。文中保存了字體發展中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引述的崔瑗《草勢》是現存最早的一篇描述書法藝術特點的文字。

《筆陣圖》,傳為東晉衛鑠著。衛鑠是衛恆的從女,世稱衛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師。此文談到了創作、欣賞上的重要問題,頗有卓見,尤其所談七種筆法的美感要求,對後世影響很大。不過此書疑為後人偽托,而非衛氏所作。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筆勢論十二章》,傳為王羲之著。雖不可靠,但其中有些說法頗有道理。

《論書表》,劉宋虞和著。虞和奉敕與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一起整理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書跡,加以著錄、評述,而且對他們在書史上的地位給予了公允的評價。

《筆意贊》,南齊王僧虔著。明確地提出了「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的深邃的論點,對後世書法藝術有深刻影響。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古今書法優劣評》,梁蕭衍著。前者對鍾繇的用筆和章法作了深刻的分析,並指出了「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的評論,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影響。後者對32位著名書家都作了品評。對王羲之的評論是: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此論既出,遂成了對王羲之的公允定評。

《書品》,梁庾〔yu雨〕肩吾著。此文將自漢至梁能楷、草者123人分為上之上、上之中、上之下、中之上、中之中、中之下、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共為九品。每品都有一定的評論,開創後來以品論書的體例。

《王羲之傳論》,唐太宗李世民著。這是李世民為《晉書·王羲之傳》寫的一篇讚辭。他對其他書家都略有微辭,惟獨對王書則以為已無可挑剔,已達到了盡善盡美。這對王書之興時起了重要的作用。

《書譜》,或稱作《書譜序》,唐孫過庭著。有他草書手跡傳世,是今草的極好範本。文章涉及廣泛,論述精微深刻,深得書法奧旨,堪稱體大思精,是研究書法的必讀著作。雖似一篇序言,而未見本論,但僅此已足為宏論了。

《書後品》或《後書品》,唐李嗣真著。因與庾肩吾的《書品》區別,故加一「後」字。在《書品》九品之上又列一「逸品」,而且將唐初的許多書家也列品其中,其實兩書可以合二為一。

《書議》、《書斷》,唐張懷瓘著。前者品評了楷、行、章草、今草四體各家的等次,兼論各體的作法。後者所錄皆古人書體及能書人名,各述其源流,紀述頗為詳盡,所發評論也能公允。 由評議而升華的許多主張,探賾〔ze 責〕鉤深,極具見地,亦堪稱經典之作。

《海岳名言》,宋米芾著。系後人將米芾平日論書的一些文字加以輯錄彙集而成。其中論說固有過苛之失,但更多的是他獨到的見解,也反映出宋人對書法神韻方面的時代要求,對後世學者極有影響。

《續書斷》,宋朱長文著。續接張懷瓘《書斷》之後,收錄了唐及宋的書家,又把他們列作上、中、下三品,並作了適當的品評。

《續書譜》,宋姜夔著。續接孫過庭《書譜》,又從多方面反映了宋人關於書法的一些觀點。整體看來,深度不及《書譜》,但卻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蘭亭序十三跋》,元趙孟頫著。孟頫是多能的書家,但未作論書專著,許多觀點都表現在這篇「跋」中了。其中,「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一觀點對後世影響甚大。

《書法雅言》,明項穆著。這是一本體系明朗、條貫清晰的書論名著。論點未必盡妥,但理論系統比較完備。

《畫禪室隨筆》,清朝楊無補輯錄的明朝董其昌的論書片斷,因系集綴而成,故稱隨筆。董其昌的書畫理論對清初影響頗大,循此以看清初書界情況,便原委盡知了。

《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清阮元著。清代乾嘉之際,隨著金石、考據之學的發展,開始意識到了書風的日趨靡弱,便轉向了對古代碑刻的探索。阮氏提出了「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的論點,隨將碑、帖分為兩類,固然未必盡合史實,然而卻也表現了時代對書法風格進行開拓的要求,於是頗有追踵者,成了後來抑帖揚碑的理論先導。

《藝舟雙楫》,清包世臣著。既論文,又論書,故名「雙楫」。他提倡碑,並以鄧石如為學碑之標本。他注重筆法,並以此為優劣之差別所在。論辨精微深刻,頗有說服力量,故影響很大。

《藝概》,清劉熙載著。所論極廣,文、詩、賦、曲、經義及書法皆立題立論。其中「書概」論述簡賅〔gai該〕,書法的要義奧旨闡發頗精,很受學書者重視。

《廣藝舟雙楫》,康有為著。增廣包著《藝舟雙楫》,故名,但只論書,不及文。論述範圍很廣,核心主張,是把碑推向了書法之極致,未免持論偏頗,但影響極大。

以上是一些集中專題論書的著作,還有不少名家名言是間雜在其他著作中的,如宋代蘇東坡、黃庭堅的一些書論文字都收在他們的文集中。雖是一些片斷,但都極有價值,是他們藝術實踐的總結,在學習研究中,都不應該忽視。此外,還有一些論書的綜合叢書,雖非一人專著,但能將各家書論彙集一起,對讀者無疑是功德無量,省卻了翻檢爬梳的麻煩,可以收取一得兼之便。附列於後:

《法書要錄》,唐張彥遠編撰。這是一本歷代諸家書論的彙集,採摭〔zhi職〕頗富,甚至一些已經散佚之書也存其名目。其末還附有二王書帖的釋文,彌足珍貴。

《墨池編》,宋朱長文編撰,20卷。收入了《法書要錄》的精華,輯錄更加廣博。分為字學、筆法、雜議、品藻、贊述、寶藏、碑刻、器用八門。卷末、篇首都加按語,評論都很精到。

《書苑精華》,宋陳思編撰,20卷。是《墨池編》之後又一部書法總集。

《王氏書苑》,明王世貞編撰;《書苑補益》,明詹景鳳編。前者收書論五種,後者又收九種。集錄體例不一,有的當屬別類,留在下節介紹。

先賢們的治學為我們的學習的確已作了大量的搜集編纂工作,這就是了不起的澤被後人的貢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