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各地農民紛紛揭竿,匯成了起義的怒潮,朱元璋集中了各地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朝。至1644年明亡,共有276年。
明朝的各代皇帝和外藩諸王,大都愛好書法,有的甚至列為日課,召書法能手充當文華內製,凡是朝廷正式詔勅(外製),都找善書之人手寫。為了提高他們的水平,甚至拿出秘府所藏曆代法書,讓他們觀摩臨習。此外,私家收集法書、翻刻古帖之風,愈演愈烈,兼以科舉更趨完備,士人數量增多,文化發達,於是朝野之間,崇尚書法成了當時之雅。有人形容明代三尺童子即能揮筆作書,雖然誇張,但也足見書法之普及。
由於朝廷的典冊都需劃一規格,特別是《永樂大典》的編寫,體例極嚴,因而「台閣體」便應運而生。當然,「台閣體」的形成,是一種楷則標準的固定;應該肯定,這對一些書寫能力不濟,胡寫亂畫、不能入格者來說,是一種提高的要求;但從藝術的發揮來看,嚴格限制必然導致凝固僵死。明代的書法藝術,便是在這種嚴格限制而又力求擺脫的矛盾之中發展著。
明初沈度,官至翰林侍講學士。他的小楷最受上賞,成了「台閣體」的代表。其字雖乏突出的藝術特色,不能稱作大家,但也並不僵化死板,終究可備一格。祝允明不循台閣之路,而溯源晉唐宋元賢哲,力標高格。其小楷全宗鍾、王,而其草書卻恣意奔放,將黃庭堅的草法更推進了一步。文徵明是全能書家,為當時宗師,他的行書出於趙孟頫,而上追二王,既有法度,又無板滯之氣。董其昌的字雖嫌文弱,缺乏厚拙之重,但意態極好。張瑞圖的字別具一格,有自家風貌。傅山雖實為清人,但絕不事清,以明人自許。其字連綿縈帶,騁筆揮灑,頗有氣勢。其他如沈周、詹景鳳、吳寬等等,都是一時俊彥,無法備舉。
明代的章草大有進展,善書者頗多,最突出的是宋克,其他如俞和、姚綬、張弼、沈粲、豐坊等人也都能作章草。
篆、隸書得到了更多書家的矚目,如李東陽、趙宦〔yi 移〕光、徐霖等,都有書名。
縱觀有明一代,當以行草為代表。前期恪守古法,以工穩見長,前朝風格,大抵都有繼踵者,後期則不甘恪守,乃藉新幅式(如掛軸)出現等因素,謀求拓展,始有變化,於是異彩紛呈。有工有變匯成了這一代的書風。
明代書論,多數致力於對傳統理論的整理疏浚,匯通總結,但也不乏自標新誼、富於時代特色的清新之論,尤其是後期。這種狀況,與其書法實踐恰成依倚之勢,共同構成了有明一代書法爛漫繁蕪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