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書法源流 第八節 隋唐五代的書法藝術

北周靜帝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受禪,建立了隋,不久統一全國。隋朝統治時間雖然不長,但因全國統一,文化得以交流、融匯,前此的各種探索,相互取長補短,逐漸形成熔鑄統一的趨勢;兼以大業六年(公元611年),開始科舉取士,書寫成為品評優劣、能否仕進的一項標準。種種原因,使得楷書的漸趨規範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隋代遺留至今的碑刻、造像記、墓志銘不少,雖尚存北朝遺意,然而楷書統一工整的法度、甚至端嚴肅穆的風格已在逐步形成。如果說「唐楷尚法」,則不妨說隋肇其端。康有為所謂「隋碑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清通,匯成一局,……薈萃六朝之美,成其風會……大開唐風」之說,庶幾近之。隋碑已兆示了楷書發展走向輝煌、大放異彩的時期即將到來。

由南朝入隋的諸多書家,遺留有不少墨跡,則通常保留東晉以降的氣息。如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欲傳家法,學書不輟,及成,書《千字文》800本,分諸浙東寺院,至今猶有傳者,其楷法平實,草法謹嚴,氣息溫淳散淡,極足珍貴,從中可以尋繹王氏典型。還有一位智果和尚,墨跡不傳,但遺有一篇書論《心成頌》,講求結構、謀篇之法,極有見地,更開唐代楷法理論先聲。

公元618年,唐繼隋祚,經貞觀之治、武周而至開元,臻於鼎盛,成為中國歷史上國力極盛、疆域極廣的王朝,稱雄於當世。由於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事業也空前繁盛,書法藝術大有用武之地,波瀾激蕩,遂形成晉以後的又一高峰。

唐帝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等均酷愛書法,故大力張官置吏,拔擢人才,購藏複製名作,躬操筆翰,與臣下商榷〔que 確〕書藝,又專設書學,別立書科,甚至以「書」為選官的一項標準,以教育和入仕作為弘揚書法的制度保障,加上唐代儒、道、佛三教並重,典籍繁富,均需傳抄,遂致人才輩出,佳作迭現,蔚為大觀。

唐初書風,尚有六朝及隋的氣息,貞觀以後,便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唐人韻度。

其楷書,初稱歐、虞、褚、薛四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薛稷的《信行禪師碑》,各擅勝場,享譽書史。其中,《九成宮》法度精嚴,用筆純凈,歷來公認為楷書的典則。而褚遂良,人多以為是承前啟後、開此後唐楷法門的大家。

盛中唐能楷書者甚眾,卓有成就的是顏真卿。他的楷書碑刻很多,結體豐偉,氣勢豪壯。中晚唐的柳公權在楷書方面也足為代表,其字堅硬剛銳,露鋒而不失凝重。

此外,各地還出土了許多墓誌,僅河南《千唐志齋》所存就有1300餘塊,未發現者必然還有很多。唐人的寫經小楷,已脫晉人氣韻,而有自家器宇。國銓的《善見律經卷》可為代表。

自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魏卑唐以來,唐楷被貶為「館閣」之濫觴〔shang商〕,其實未免冤枉。循規入矩、力建法度,始自於隋。入唐以來,歐、虞、褚、薛、顏、柳,固然在法度上進一步完善健全,然而各具風格,面貌迥異,又何嘗有一分館閣的板滯氣息,又何嘗不是對前代規模的拓展創新!若認為這些大師的作品應算館閣,那麼我們要說,這樣的館閣不僅不應毀斥,反而應該作為百代典則,大加弘揚。

唐代行書, 自貞觀之初,便由太宗立下楷模。太宗特重羲之書法,奉大王若神明,曾重金購求天下所存王書真跡,又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作「贊」,稱許王羲之為「盡善盡美」,同時,凡當代學王者,如虞、褚等,皆加以大力拔擢,從而導致唐初行書崇王的風氣。李世民又率先以行書入碑,親自書寫了《晉祠銘》、《溫泉銘》,使行書除筆札之外,又獲得一廣泛的應用天地。有此諸多鼓勵,唐人幾乎無不於行書上勤下功夫者。高宗年間,弘福寺沙門懷仁,迎合上之所好,耗10年精力,摹集王字,成《集王聖教序》,為天下學王者提供了絕佳範本,更使行書成為一時「顯學」。至開元年間,李邕築基於大王,旁涉於真楷,跳出藩籬,自成機抒,筆力精健,氣格聳卓,馳騁於碑榜之間,為有唐行書宗王而不泥的代表。稍後顏真卿的行草書,立根其楷法,融鑄篆隸,旁收張旭草書精蘊,「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更是領一代風騷的大家,堪與大王並駕。

唐代草書也極有生機。初期,亦以王羲之為法則,如孫過庭《書譜》,極得羲之草法神韻。而後更有自己時代的拓展,女皇武則天,雖宗王而不為所囿,不讓鬚眉。賀知章亦宗王,但狂逸風流,已有狂草氣息。其友張旭,顛狂縱逸,以大草名動當代。稍後又有釋懷素傳其衣缽,至晚唐,其風猶未泯滅。應該說,這種縱逸奔騰的大草書風,是時代風氣激蕩而成,反過來又足以為時代精神之代表的,毫無疑問,這是草書繼王羲之後的一項值得稱許的發展。

還須指出的是,篆、隸這兩種已不通行的字體,在唐代也很為書家們注意。李隆基提倡八分,海內一時風從,出現了一些享譽當時的隸書家,如韓擇木、梁昇卿等。又有李陽冰,不甘篆法中絕,殫精竭慮,探驪秦篆,甚得時人推崇。固然其時篆隸作品均已無秦漢規模,然較之其他時代的更為沉寂,終屬不易,亦足見唐代書法之盛。

唐代書論亦極興盛,與書法之盛,堪稱雙璧,傑作浩繁,涉及到書法的方方面面,既有技法的精細探求,也有藝術精神的大力標舉,都能總前人之精蘊,揚本朝之高致,至今傳習,不暇備舉。

自公元907年唐終,至公元960年趙匡胤統一為宋之前的50多年,又是一個分裂動蕩的時期,史稱為「五代」。但在文學、繪畫方面藉唐之遺風竟有斐〔fei 匪〕然可觀的成就。書法亦然,只因立碑少,難以保留至今;而紙載墨跡也較少流傳。但從著錄上看,名家也還不少。墨跡亦有少數遺珠傳承至今。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楊凝式。他的《韭花帖》,蕭散有致,意態雋雅,極為書家們所稱道。可見唐代的雄渾豪縱與謹嚴端重,已開始漸變而為散淡雋逸,宋人意趣,蘊育其中矣。

綜觀這一時期,不妨說,隋是唐的前奏,五代是唐的遺緒,也可以說唐是隋的發展開拓,又是五代的先導,成就都極為卓著,確實是書法史上可以比肩於晉的一個時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