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書法源流 第二節 西周時期的書法藝術

據載,西周后期周宣王時,有位太史名叫「籀」,此人曾著有大篆15篇,作為蒙童的識字課本。故歷史上稱這種大篆為「籀文」、「史書」等。遺憾的是,此書東漢時已亡佚六篇,爾後漸至全部散失。或說,許慎《說文》中保留有一些字形,然已不能確知其究竟是否原貌。

所幸竹帛易靡,而吉金壽永,西周時期的文字賴其時故物——青銅鼎彝器皿而流傳至今的,仍為數不少,即著名的「金文」,可供我們研究這一時代的書法。

金文是商周時期刻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名為「金文」。

青銅器的名目繁多,有食器、樂器,有權量,有錢幣,有符璽,有服飾御器,有兵器等,上面都可以有文字。當時樂器以鍾為代表,食器以鼎為代表,因而也把這種文字稱為「鐘鼎文」。

西周是我國上古文明興盛時期,比商代文化有了更大的進步。青銅器上刻鑄銘文,商代已啟其端,而以兩周為盛。金文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的一個側面,把鼎彝作為國家的重器、立國的標誌,即始於此。在這些重器上刻鑄文字,當然十分隆重而嚴肅。既要當時的書寫高手親自著筆,而且鍥刻澆鑄都必精心,所以,金文比甲骨文字的藝術表現高出了許多。將金文與甲骨文排列比較,可知甲骨文、金文在文字學意義上並無根本差異,然而刻、鑄的手段、材料、主觀意圖等方面的差異,使金文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古拙、肅穆、豐茂,具有相當的藝術魅力。

從周初到西周晚期,社會風氣、技術條件、審美情趣都在不斷變化,金文也體現了清晰的演化軌跡。大抵早期與殷商甲骨和金文頗多相似,點畫峭拔勁利,體勢古樸簡肅,謀篇錯落,依字賦形,並不強求統一,故時有活潑靈氣。成康以後,進入中期,點畫圓勁、骨力內斂、體勢雍容、篇章整肅,表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廟堂風格。至西周晚期,王權漸衰,諸侯各自為政,地域因素作用漸顯,書風開始出現明顯的分化。或氣勢渾穆、高遠凝重,更加輝煌,如《毛公鼎》;或古樸散淡、奇詭動人,顯示地域風情,如《散氏盤》;或加意規整、溫雅端嚴,顯示出向小篆演進的必然,如《虢季子白盤》。可謂各擅勝場。

金文屬於大篆,無論是凝重古穆的,還是疏朗娟秀的,均有一種莊嚴敦厚之氣。這種氣息應該說是書法藝術中一種極為珍貴的、古典雅緻的韻味,開後世書法藝術的「金石氣息」的淵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