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紙 第二節 澄心堂紙

五代十國時期,宣州地區生產出著名的「澄心堂紙」。「澄心堂」是南唐李異節度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時,閱覽公文、讀書閑居的地方。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就說:「澄心堂,南唐烈祖節度金陵之晏居也。」關於澄心堂紙,宋代蔡襄在《文房四說》中說:「李主澄心堂為第一,其為出江南池、歙二郡。」池(今安徽省貴池縣等地)、歙二地都在宣州地區,只因貯于澄心堂,故名為「澄心堂紙」。《歙縣誌》上說:該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由於名貴,只有宮廷畫家才能使用。與荊浩、關仝、巨然合稱為四大畫家的山水畫家董源,時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人們評他的畫是「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這位著名畫家作畫用紙就是澄心堂紙。在其《溪岸圖》中,就很好地以澄心堂紙,顯示了他用墨的技藝。

南唐覆亡,澄心堂紙散入宋代文人手中,人們一時如獲至寶,爭相賦詩讚頌。如宋代經學家劉敞從宮中得到百幅澄心堂紙,賦詩曰:「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流落人間萬無一,我從故府得百枚。」後來劉敞又將一些贈送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歐陽修得紙後,也以詩相和,並轉贈兩枚予宋代文學家梅堯臣。梅得此紙後,一面抱怨劉敞沒有贈給他紙,一面又為從歐陽修處轉獲該紙而喜悅。在《依韻和永叔(歐陽修字永叔)澄心堂紙,答劉原父(劉敞字原父)》中說:「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詼。往年公贈兩大軸,於今愛惜不輒開,文高墨妙公第一,宜用此紙傳將來。」在另一首《永叔寄澄心堂紙二幅》詩中有說:「昨朝人自東郡來,古紙兩軸緘滕〔teng藤〕開。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澄心堂中唯此物,靜幾鋪寫無塵埃。」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數年以後,宋代文學家宋敏求得澄心堂紙,並分贈梅,梅又賦詩《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詩中說:「寒溪浸楮春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窺……古紙精光肉理厚,……五六年前吾永叔,贈予兩軸今寶之……我不善書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遺。」梅詩中除感謝宋敏求之外,還念念不忘五六年前歐陽修也贈給他澄心堂紙的事。從以上詩中使我們知道了這些著名文人對「澄」紙如何讚不絕口,也知道了澄心堂紙具有的一些特點,如「滑如春冰密如繭」,「古紙精光肉理厚」等等。同時,也使我們知道了當時紙工們造紙的艱辛,如從「寒溪浸楮春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中可以想見在寒冷的溪水中浸泡楮皮、舂搗製漿,要敲破冰層才能舉簾抄紙的勞苦情景。

不僅劉、歐陽、梅、宋等人得到澄心堂紙十分愉悅,蘇軾獲贈澄心堂紙也是十分欣喜。他在《次韻宋肇惠澄心堂紙二首》中說:「古紙無多更分我,自應給扎奏新書。」從文人們對「澄心堂」「古紙」的渴求與喜用,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文化用品、文房用具與文人們的密切關係,也使我們看到了文房用具對文化發展的作用與意義,「文高墨妙公第一,宜用此紙傳將來」。

據記載,南唐遺留下較多的澄心堂紙,由於紙質精良,到了宋代都一直被用來繪畫、書寫與摹拓。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號龍眠居士,藝術上成就很高,與蘇軾、王安石等多有往還。據清代文學家梁章鉅《浪跡叢談》上記述,李龍眠曾用澄心堂紙,以白描手法作過《羅漢卷》畫卷。宋代極興刻帖,皇室私家此風皆盛。私家如米芾的《寶晉齋法帖》用的就是澄心堂紙。那部被稱為「法帖之祖」的皇室寶帖——《淳化閣帖》(簡稱《閣帖》),也是用澄心堂紙摹拓的。此外,據說由歐陽修、宋祁等修撰的《新唐書》等,編寫時也曾用澄心堂紙。

由於澄心堂紙有名,宋元以後直至清代,一直仿造不斷。《遵生八箋》上就說:「宋有澄心堂紙。」屠隆《紙墨筆硯箋》上也說:「宋紙,有澄心堂紙極佳。」元代費著撰寫的《箋紙譜》(即《蜀箋譜》)上說:「余得之蜀士云:『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樣制也。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絕者,中等則名曰玉水紙,最下者曰冷金箋,以供泛使。』」這說明宋代、元代都有「取李氏(即南唐李氏王朝)澄心堂紙為樣紙,而制的「宋仿澄心堂紙」與「元仿澄心堂紙」。又據《涇縣誌》記載,直到清代嘉慶年間,當地還有仿澄心堂紙的「畫心」紙的生產。「澄心堂」紙是廣義上「宣紙」之高峰,是後日真正宣紙之嚆〔hao蒿〕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