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官學制度的建立和「六藝」教育的形成 第三節 西周官學制度的發展和「六藝」教育的形成

西周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奴隸制國家,它有約300年的歷史,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奴隸社會發展到全盛的時期。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奴隸制官學體系,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

據古籍文獻記載,西周官學可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諸侯國的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鄉學又分為「庠」、「序」、「校」、「塾」等。

康王時的《大盂鼎》中有一句話:「女(汝)妹(昧)辰有大服,余佳(惟)即朕小學。」郭沫若在《西周金文辭大系》上有眉批:「今案妹與昧通,昧辰謂童蒙知識未開之時也,盂父殆早世,故盂幼年即承繼顯職,康王曾命其入貴胄小學,有所深造。」可見西周貴族確有小學,為蒙昧的兒童學習之處。

宣王時的《師(上(左未右攵)下反)(皀殳)〔li gui 離鬼〕》中也有一段話:「才(在)昔先王小學,女(汝)敏可事,既命女(汝)(上雨下攴)〔geng 耕〕乃且(祖)考嗣小輔。」這段銘文不但證明王家設有貴胄小學,而且也證明了古籍文獻中關於少傅和樂官記載的真實性。據有關專家考證:「小輔當讀為少傅。」再結合《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妃(配)色,則入於小學,小者所學之宮也……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說明這類小學屬宮廷的貴胄小學,其學生是王太子、公卿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等。《禮記·王制》說:「小學設在公宮南之左」,即把這類小學設在王宮附近,可能是為了貴胄子弟上學方便。王宮守衛長官師氏和保氏,兼任小學師長。

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貴胄小學。《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云:「諸侯歲貢小學之秀者於天子,學於大學。」

西周時除設在宮南之左的那所貴胄小學之外,還在西郊設有一所小學。據《禮記·王制》:周人設有「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文獻通考·學校考》注云:「虞庠在國之西郊,小學也。」這類小學可能是宮廷的貴胄小學,入學學生的層次可能要低一些,或屬於中小奴隸主貴族的子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的注曰:「父老教於校室,八歲者學小學,十五歲者學大學,其有秀者移於鄉學,鄉學之秀者移於庠,庠之秀者移於國學,學於小學。」從全文的語氣來看,在里中的「校室」學習優秀的學生可由「鄉學」升到「庠」,再升到國學,而這個國學不會是宮廷的貴胄小學,而可能是設在西郊的「虞庠」。這樣經過幾次選拔和挑選才升到國學的小學中去的學生,當然年齡也就不小了,所以有的傳說:「十五歲才入小學」。《大戴禮記·保傅》的注釋說:「又曰十五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姓既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這種解釋較為合理。古代的小學生並不嚴格限於兒童,入學年齡從8歲至15歲均可。或許這與貴族的等級有關,高級貴族子弟入學較早,中低級的貴族入學較遲,所以才出現關於入學年齡的各種不同的說法。

據《大戴禮記·保傅》注說,王侯太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八歲。《公羊傳》註:「禮,諸侯之子八歲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學,業小道焉,履小節焉。」《白虎通·辟雍》說:「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提出了八歲入小學的根據。據《尚書大傳》,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國學之小學的年齡是10歲或13歲左右,至於其他眾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及少數平民子弟入學的年齡,可能是15歲左右。又據《文獻通考·學校考》認為,公卿以下的子弟,未必一開始就能入國學之小學,而是先學於家塾,長至13歲左右,才能入國學之小學就讀。而國之太子年八歲即可入國學之小學。由此可見,西周小學入學年齡與宗法等級制度有關。

據《周禮·地官司徒》,西周小學強調的是德行教育,重視以道德來教養貴族子弟。《禮記·內則》說:「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學射御。」有禮儀、樂舞、射箭、駕車、書法、計算等等,教學內容比較全面,這說明西周小學教育強調的是奴隸主貴族道德行為準則的培養和社會生活知識技能的訓練。

從古籍文獻上看,西周大學有「東膠」、「東序」、「辟雍」、「泮宮」、「成均」、「瞽宗」、「上庠」和「太學」等名;從金文材料上看,西周大學有「辟雍」、「學宮」、「大池」、「射廬」等名。在大學裡,周王要舉行禮儀大典、祭祀活動、習射樂舞等,如《莊子·天下》篇所說:「文王有辟雍之樂。」

西周的大學——辟雍和泮宮一般都設在郊區,四周有水池環繞,中間高地建有廳堂式的草屋,附近有廣大的園林,園林中有鳥獸,水池中有游魚。這說明西周大學的設施是比較原始的,以茅草蓋的廳堂為主,周圍有園林和水池。貴族子弟即在園林水池中射魚、射鳥、驅車圍攻野獸。西周大學中的漁獵活動,是一種實際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不過西周大學不僅是貴族子弟學習之處,同時又是貴族成員集體行禮、集會、聚餐、練武、奏樂之處,兼有禮堂、會議室、俱樂部、運動場和學校的性質,實際上就是當時貴族公共活動的場所。這說明西周大學還沒有完全專業化,是和貴族的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西周大學中的公共活動,以行禮、射箭、駕車、奏樂、舞蹈為主,其教學的主要內容也以禮樂與射御為主,這是和貴族教育子弟的目的相關的;因為貴族要把子弟培養成為統治者,而禮樂正是當時貴族鞏固內部組織和統治人民的重要手段;同時貴族要把子弟培養成為軍事骨幹,用來保衛既得的政權,而射御正是軍事訓練,舞蹈也帶有軍事訓練的性質。

除辟雍、泮宮之外,西周還有其他的大學。《禮記·王制》所說養國老的「東膠」,《禮記·文王世子》所說的「東序」、「瞽宗」、「上庠」,都是大學。「東膠」即「東序」。《大戴禮記·保傅》:「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這裡所說的東、南、西、北學,似乎給我們繪出了西周大學的組成圖案。東學便是東序,為習舞、學干戈羽籥〔yue月〕之所,由樂師主持;西學即瞽宗,為演習禮儀、祭祀先王先賢之地,由禮官主持;北學即上庠,為學書之所,由詔書者主持;至於南學,有的說是成均,為學樂之所,由大司樂主持。太學有的說是中央之學,可能就是辟雍或明堂。這樣把中央與周圍四學合在一起,實際上已有五學了。《文獻通考·學校考》說這些學校都「並建於一丘之上」。又據《禮記·明堂位》載,魯國亦得立四代之學,即虞氏的庠、夏後氏的序、殷的瞽宗與當代的周學——泮宮,這裡似乎也是把四代之學建立在一起的,並且把這些學校放在「明堂位」來講,這又把四學與明堂結合在一起了。東西南北學以明堂為中心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學,並非有好幾個獨立的大學。

設在王都的小學、大學,總稱之為國學。設在王都郊外六鄉行政區中的地方學校,總稱之為鄉學。據《禮記·學記》,西周的鄉學是:「家有塾,黨有庠,術(遂)有序。」《周禮》又說:「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孟子》僅說:「周曰庠。」

據《周禮·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又按《周禮·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CUO嵯〕,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

前者是指國的近郊而言,後者是指鄉以外的遠郊而言。鄉的學校主要是「庠」,遂的學校主要是「序」。《學記》所說的「黨有庠」,《周禮》所說的「鄉有序」,皆就近郊的鄉組織而言,鄉和黨的學校都稱做「庠」。所以《禮記·王制》說,鄉裡面如果有不帥教者就要報告司徒,然後在鄉庠習禮來感化他們。《鄉飲酒義》也說:「主人拜迎賓於庠門之外。」屢教不悛〔quan圈〕的人便「移之遂」,由遂學即「序」去感化。如果還不變,最後才「屏之遠方,終身不齒」。這也說明鄉以庠為主,遂以序為主。

西周時的塾、校,可能不是真正求知識的學校,「塾」可能是門側之堂,在農村,早晚由父老及里正坐在那裡監督檢查,是否按時出工,是否遵守秩序,是否敬老尊長等等。《爾雅·釋宮》說:「宮中之門謂之闈……門側之堂謂之塾。」注云:「塾」——「夾門堂也。」可見「塾」的初義只是門側之堂。據《尚書大傳》卷五《略說》所云:「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傅農事。上老平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皆歸。夕亦如之。餘子皆入,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朋友不相逾,輕任並,重任分,頒白者不提攜。出入皆如之。」上老、庶老坐在那裡對出入的人進行檢查和教誡,要按年齡大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