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代書院的發展與勃興 第五節 陸九淵、呂祖謙、張栻等與南宋書院

南宋書院的勃興與理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南宋理學學派林立,流派繁多,除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學派(也稱閩學,或稱考亭學派)之外,還有以陸九淵為代表的象山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浙東金華學派(也稱婺學)和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此外,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和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合稱為事功學派)對南宋書院的勃興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朱熹將理學推向成熟階段的同時,陸九淵獨樹一幟,別開門戶,創象山學派,形成朱陸對峙之勢。

陸九淵和象山學派同樣熱衷於書院講學,對南宋書院的勃興產生了重大影響。

陸九淵幼年讀書於家塾,10歲以後隨兄讀書於撫州州學和金溪疏山寺。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春試得中進士。歸故里,建書齋讀書,繼而建槐堂講學。楊簡、桂德輝、傅夢泉、劉伯文、劉伯協、周伯熊、陳剛、彭興宗、朱桴、朱泰卿等都來就學。陸九淵教學,先教人辨志、辨義利,令人求放心,不以言語文字為意。多年後,地方官員在金溪縣陸九淵講學處建槐堂書院。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曾應朱熹之邀,在白鹿洞書院講《論語》「喻義、喻利」章。淳熙十年,在孝宗召見時,公然批評朝廷「臨御二十餘年……版圖未歸,仇恥未復」。貶謫至台州主管崇道觀。學者四方雲集,鄉曲長老也俯首聽講,徙寺觀講論,環而聽者二三百人,槐堂至不能容。遂登貴溪應天山,建象山精舍講學。

據記載:陸九淵在應天山講學,每旦精舍鳴鼓,則乘山蕎〔jiao交〕至講堂,從學者各以小牌,寫上自己的姓名、年甲,順序進謁,約數百人,皆齊肅無敢喧嘩、交頭接耳者。「首誨以收斂精神,涵養德性,虛心聽講」,很像現代的組織教學。其講經書,每啟發人之本心,間又舉經語為之論證,聞者莫不感動。初見者或欲質疑,或欲致辯,或以學自負,或立崖岸自高者,聞誨之後,多自屈服,不敢複發。其有欲言而不能自達者,則代為之說,宛如其所欲言,及從而開發之。至有片言半辭可取,必獎進之。諸生皆感激振奮。

象山精舍,不先建齋舍,不提供飲食,不立學規,全憑精神感化。居山間講學,前後五年,著錄聽講者逾數千人。陸九淵象山精舍講學,強調以「明理」、「立心」、「做人」為本,與朱熹所主張的書院教育有著顯明的區別。象山精舍或稱象山書院成為南宋最具特色頗有影響的書院之一,是陸九淵象山學派的發源地和學術中心。

在中國學術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鵝湖之會是經呂祖謙周旋安排的一次朱陸學術論辯的集會,為紀念鵝湖之會而創建的鵝湖書院也成為南宋聞名的書院。

鵝湖之會是於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邀陸九齡、陸九淵兄弟與朱熹相會於信州鉛山之鵝湖寺,中心論題是「為學之道」,「論及教人」。據《象山年譜》記載:「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先生(陸九淵)更欲與元晦辯,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復齋(陸九齡)止之。」

理學後學為紀念「朱陸之會」,於鵝湖寺建四賢堂(祠),祀朱、呂和二陸。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江東提刑蔡抗於寺旁建書院,理宗賜名「文宗」。鵝湖之會的意義在於理學各派學術論爭的歷史價值,對書院教學提倡學術論爭有良好的影響。鵝湖書院實際上成為書院與理學論辯有密切關係的一個象徵。

陸九淵門人弟子眾多,有不少人創建書院講學。

江西陸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陸九淵在槐堂、象山精舍講學,江西弟子甚眾,建書院講學者很多,在江西形成一個重要的陸學研究和傳播中心。

傅夢泉,為陸九淵的得意弟子,在《宋元學案·槐堂諸儒學案》中名列第一。陸九淵讚譽他「人品甚高」。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登進士第,教授澧州、衡州,曾修石鼓書院,主講其中,士人從之學者甚眾。陳傅良曾與之講論,也深為佩服。知寧都,曾於城市之南講學,以從學者日眾而構室居之,號曾潭講堂。朱熹、張栻都曾與他有過學術交往,雖學旨有異,但都予以很高的評價。

鄒斌,初從學於陸九齡弟子李德章,後從陸九淵學。朱陸鵝湖之會時,曾隨陸前往與會。袁甫建象山書院,擬聘請他主持教事,因年老病辭。所居號南堂,藏書萬卷,弟子甚眾。

晁百淡,從學陸九淵,登淳熙二年進士,授吉州教授。後知南康軍,曾到白鹿洞書院拜謁,入仕40年,家無餘財,家居聚徒講學,在臨川銅鼓山建有碧潤書院。

董德修,先入象山之門,隱居力學,終日靜坐,潛心理學。後從之學者日眾,在其居處流坑建心齋書院。

吳紹古,曾從陸九淵學於應天山,結廬而居,建草廬於濯纓,陸九淵曾親書「濯纓」齋名相贈。家居饒州安仁(今江西鷹潭市余江縣),其講學處為玉真書院,位玉真山麓。

浙東陸門弟子與書院教育

陸九淵在槐堂、象山講學先後數十年,弟子數千人。「然其學脈流傳,偏於浙東。」朱熹也曾說過:「浙東學者,多子靜門人,類能卓然自立,相見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其勢力之大,影響之廣,超過江西陸學門人。最著名的有明州慈溪楊簡、鄞縣袁燮、奉化舒璘和定海沈煥四人。因甬江流經其地,故號稱甬上四先生,或明州四先生,四明四先生。

楊簡,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進士,先為富陽主簿。陸九淵路過富陽時,夜集雙明閣,曾以扇訟為例,說孰是孰非,非本心為何?楊簡聞之,「忽覺此心清明澄然」,繼而拱坐達旦,質明拜納,遂稱弟子。後曾應鄞縣史氏之請,多次在碧沚書院講學,甬上士子從游者如雲。楊簡曾築室於慈溪德閏湖畔,更名慈湖,聚徒講學,後人建慈湖書院以為紀念。楊簡被譽為「陸氏之功臣」,特別在陸九淵逝世後,傳播和發展陸學有重要貢獻,「自象山既歿之後,而自得之學始大興於慈湖。其初雖得於象山,而日用其力,超然獨見,開明人心,大功於後學」(《絜齋集·贈傅正夫》)。

袁燮,號絜齋,少讀史籍,乾道初入太學,曾受到陸九齡的教誨。與同里楊簡、舒璘、沈煥同聚,朝夕切磋。曾學於呂祖謙,與陳傅良為友,後歸宿於象山門下,主張「人生天地間,所以超然獨貴於物者,以是心爾。心者,人之大本也」,「學貴自得,心明則本立」。他勉勵後學主要強調「尊德性」,同時又要「實根本於學問」,又有朱學的味道。袁燮居家講學之所建城南書院(又稱絜齋書院),曾與楊簡、舒璘、沈煥聯講會,四方請益之士眾多,盛況空前。嘉定初,袁燮任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權知隆興府(治南昌),全力支持同門友人豐有俊創建東湖書院。

豐有俊也是陸九淵的弟子。他建議在隆興府——原為宋初李寅所建涵虛閣舊址建東湖書院。建議指出:「古者學校既沒,復有澤宮。今長沙之嶽麓,衡陽之石鼓,星諸之白鹿,群居麗澤,服膺古訓,皆足以佐學之不及。此邦今都會,而不能延四方之名流,講誦磨切,殆非所以助成風教。請築館焉。」這個建議得到秘閣修撰江西轉運使權兼隆興府事的胡槻〔gui歸〕的大力支持,決定「營棟宇」、「叢簡編」,招羅俊賢。沿湖建屋34間,使之成為「門庭堂宇,宏麗崇深,庖湢器用,咸備無缺」的書院,又將東湖水利、水產和一部分公田收益歸於書院,以供費用,並徵集江南西路各軍州圖書充實其中。此時,袁燮繼任知府之職,更全力支持,遂使書院建成,並奏請寧宗敕賜「東湖書院」額。東湖書院在袁燮、豐有俊主持下,繼承和發展象山學派的學術思想,成為最有影響的陸學基地和研究中心。東湖書院和白鹿洞書院聞名各地,「處白鹿」、「游東湖」成為當時學者的一大時尚。

舒璘,曾問學於朱熹、呂祖謙和張栻,最後受業於陸九淵。其學重篤實力行,主張躬行愈力,德性愈明。長期任徽州教授。教學「不憚勤勞,日日詣講,隆冬酷暑,未嘗少怠。築風雩〔yu於〕亭,以時會集,暮夜亦間往。日有講究涵泳之功。質有頑鈍不善者,循循善誘」,被譽為「天下第一教官」。其居家講學的書堂稱廣平書院。王應麟在《廣平書院記》中稱:舒璘「之學始於張而成於陸,考德問業於朱、呂。心融神會,精智力踐,其躬行有尚絅之實,其誨人有時雨之澤,沈(煥)、楊(簡)、袁(燮))三先生道同志合,化東海之濱為洙泗,位不配德,而教行於鄉,聲聞於天下」。可見其學術地位和在書院發展方面的貢獻和影響是很大的。

沈煥,在太學讀書時,與楊簡、袁燮、舒璘為好友,同師事陸九齡。在鄉里與史浩友好,史浩在月湖竹湖為之建講舍,稱沈端善講舍,或竹洲書院。與楊簡、袁燮會講年余。居家講學之所建南山書院。

楊簡、袁燮、舒璘、沈渙,在南宋中後期影響很大,對傳播和弘揚陸學發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