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書院的起源 第一節 書院之名始於唐

有一天,玄宗召集張說和禮官、學士等,賜宴於集仙殿。玄宗對張說講:今天,朕與卿等眾賢才同宴於此,宜改集仙殿為集賢殿。遂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並命張說主持院事。很顯然,集仙殿明顯有道家、道教的意味,改為集賢殿表明了崇儒的精神。

張說的和詩,也極力頌揚唐玄宗的功德。一首為《恩制賜食於麗正書院宴賦得林字》:

現有史料證實,最早使用書院之名的是唐代官府。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隨筆》一書中明確指出:「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朝。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袁枚的說法成為書院研究者所公認的最權威的結論。這一說法肯定了兩點:第一,最早使用書院之名者是唐玄宗時創置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第二,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都是官府的修書之地,而非士子肄業之所,是官府皇宮的圖書館,而不是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

《全唐詩》中保留了幾首君臣酬和詩,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書院設置的確切時間和部分活動內容。唐玄宗的詩有一首是《春晚宴兩相及禮官麗正殿學士探得風字》,詩前有序,註明時間為「乙丑,開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還有一首為《集賢書院成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得珍字》,其前幾句為:

自西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普遍遵循的治國方略。收藏、整理經籍成為統治者尊孔崇儒的重要舉措,也是統治者炫耀功德的重要標誌。搜集、收藏、刊校、整理經籍成為朝廷的一件大事,形成了悠久的歷史傳統。唐玄宗創置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正是為了表明繼承和弘揚歷史傳統,增強統治威力的決心。《舊唐書·職官志》,曾詳細列舉歷代藏書、校書之事,以證明唐玄宗置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正是繼承漢魏以來的歷史傳統,也表明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是由漢魏以來的秘書監、文德殿、文林館、麒麟閣一類的官府藏書機構發展而來的,並具有類似的職能。

還有一首是《赴集賢院學士宴應製得輝字》:

麗正書院、集賢書院作為為朝廷刊緝經籍,校理圖書,征儲賢才,侍讀侍講,承旨籌策,撰述待制,辨別邦國大典,以質史籍疑義而備顧問應對的館閣,固然同聚徒講學的書院有別,所以,它不是作為「士子肄業之所」的通常意義的教育組織。然而,唐代的麗正書院、集賢書院較漢魏以來的秘書監、文德殿、文林館、麒麟閣一類的朝廷館閣專為「修書之所」有所發展,增添了侍讀侍講,以質史籍疑義的新職能,不能不說它已步入宮廷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具備了特有的教育功能。特別是搜集、收藏圖書,理校經書史籍,極大地啟發了社會上一批讀書士子利用藏書,在個人研讀的基礎上,發展成授徒講學的教育新思路。因此,唐代官府創置的麗正書院、集賢書院,雖非士子肄業之所,但它對於書院教育發展無疑也產生了明顯的誘發作用。

侍帝金華講,千齡道固稀。

位將賢士設,書共學徒歸。

……

欲知朝野慶,文章日光輝。

起初唐玄宗的大臣名儒褚無量,認為內庫舊書自唐高宗以來,一直藏在宮中,歷時久遠,逐漸丟失、損壞,奏請派專人繕寫、刊校,以便弘揚經籍之道。這項建議深得玄宗贊同,遂令在東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寫,並廣采天下異本,進行刊校。經數年努力,四部經籍,得以充備。玄宗十分高興,命褚無量於麗正殿以續前功。

不過,唐代的麗正書院、集賢書院較前代的藏書、校書機構職能有所擴展,新增了諮詢、顧問、侍讀、侍講的職能。通過「刊緝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發現「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上奏請求徵集,「其有籌措之可施於時,著述之可行於代者,較其才藝而考其學術而申表之」。據《新唐書·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注」稱:唐玄宗「嘗選耆儒,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大學士侯行果等曾侍講《周易》、《老子》、《莊子》。侍講後,玄宗經常賜酒宴,學士與玄宗燕飲為樂,前後賦詩唱和,多得玄宗嘉賞。

麗正書院,也稱麗正修書院,又稱麗正殿書院。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在乾元殿東廊下寫四部書以充內庫,專設校定官四名。《新唐書·百官志》則稱: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乾元殿改稱麗正修書院,專設檢校官,改修書官為麗正殿直學士。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又在光順門外置書院。開元十二年東都明福門外也置麗正書院。這就是說,自開元五年至開元十二年(公元717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先後在乾元殿、光順門外、明福門外三處置麗正書院,抄書、修書和校書。

東壁圖書府,西垣瀚墨林。

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

廣學開書院,崇儒行席珍。

集賢招袞職,論道命台臣。

禮樂沿今古,文章革舊新。

獻酬尊俎列,賓主位班陳。

表明唐玄宗崇儒論道、繼承古今禮樂,革新制度文章的心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