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曆法 第四節 彝歷

現在的彝歷平年有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屬於陰陽曆,置閏法也與漢歷沒有區別,但它以十二生肖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次的實地調查,發現在彝族地區曾經普遍使用過一年分為10個陽曆月的純太陽曆,並獲得了幾部用彝文寫成的專著,其中出於滇南彌勒縣的《天文曆法史》謄抄於1895年,記敘了遠古的彝族首領創立十月曆的經過。研究表明,彝族十月曆非常古老,現已證實它與《夏小正》同出一源。彝族自古以來一直使用十月曆,直到明清改土歸流以後才改用農曆,但某些偏僻地區甚至到1949年仍在使用這種曆法。

古彝歷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共360天。以十二生肖循環紀日,即每月有三個生肖周,每年有36個生肖周。餘下的五天或六天單獨作為過年日。古彝歷一年有兩個新年,大年稱為星回節,大致在漢歷的十二月份;小年叫火把節,大致在漢歷的六月份,大年與小年固定相差185天,整整半年。無大小月之分。整齊劃一,是古彝歷的重要特徵。

在彝族古籍中,還記載了一年中日月行星的出沒方位和日月食規律。彝族對星空的劃分基本上按照二十八宿體系,已經命名過的星有148顆。在彝語支的納西族地區還流行著奇特的二十八宿二十七宿輪流紀日的制度,即28天為大月,27天為小月,循環交替。彝族地區稍有不同,以兩個27天接一個28天作循環周期,平均月長27.33日,從天文學的角度看,這個月長相當於一個恆星月。恆星月紀日制度雖然在其他民族中不曾聽說過,但在彝族和納西族中的影響非常大。這種紀日制度一般僅用於宗教祭祀或占卜吉凶。至於恆星月紀日的起源和流傳情況,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