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天文機構的官辦性質 第一節 天文台

傳說夏朝的天文台叫清台,商朝叫神台,到了周朝則稱做靈台。

《詩·大雅》中有一首詩歌叫《靈台》,敘述了周文王曾在豐邑的西郊建築了一座靈台,台高兩丈,周長420步。周以前的天文台主要是為了祭祀日月設立的,所以天文台只是一個高於其他建築物的平台,台址一般選擇在平坦的開闊地帶。

中國古代的帝王多自詡〔xu許〕「受命於天」,認為天象變化與自己的統治地位息息相關。他們當然希望天上的「信息」只傳遞給他們自己,所以他們總是牢牢地掌握著天文觀測機構,只許在皇城建立天文台。但有時,當中央權力失去控制力時,各諸侯國就會不顧禁令,紛紛設台。春秋時的魯國就建立了自己的天文台,叫觀台。

後來,由於天文觀測項目的增加和祭祀活動的頻繁,活動場地就需要分開,祭祀活動改到叫明堂的建築物去舉行,天文台則專司觀測天文和氣象。

史書記載,西漢時,都城長安的郊區建有天文台,開始也叫清台,後改為靈台。台上安置了渾儀、銅表和相風銅烏等天文氣象儀器。東漢時,漢光武帝於中元元年(公元56年),在洛陽城平昌門附近建立了明堂和靈台各一座。靈台東西兩面有牆垣,牆內中心有一座方形高台,是觀測天象的場所。高台四周有10多間屋舍,是觀測人員住宿、辦公之地。天文學家張衡從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到陽嘉二年(公元133年)期間,曾兩次被委以太史令之職,直接管轄靈台的觀測工作。東漢靈台在三國、西晉時期還在使用,直到北魏才被廢棄。1974年在河南省偃師縣發掘出該靈台遺址。遺存的台基由泥土夯成,高約八米,佔地達4.4萬平方米。

唐代長安城郊最主要的天文台是仰觀台,又叫司天台,直接歸太史監管轄,天文學家李淳風就是在這裡進行觀測的。唐代中期,在集賢院里專為天文學家一行建了一座仰觀台。另外,在陝西省咸陽附近還有一座清台,專供天文學家薛頤占卜吉凶之用。隋唐時代流行一種風氣,皇帝不但在都城郊區建立天文台,而且在皇宮內院也設立宮內天文台。

北宋時,國力強大,科技發達,僅汴京(今河南開封)一地就設立了四個天文台,其中司天監的岳台和禁城內翰林天文院的候台是主要的觀測台。兩台的儀器一模一樣,用於對比檢查測量結果。當有異常天象出現時,兩台必須互相核對,並同時上報,以防誤報或作假。四個天文台都備有大型渾儀,各用銅兩萬斤鑄成。除此之外,宋政府還設立了一個校驗所,校驗渾儀和漏刻的準確性。朝廷被迫南遷以後,在臨安(今杭州)先後又建了兩座天文台,一座為太史局司天台,一座為秘書省測驗所。關於宋代天文台的建築布局,我們只能從南宋數學書里的一幅插圖了解其大致情況(見圖17)。

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建都,設立天文台。由於金人來自文化落後地區,沒有精良的觀測儀器,於是把北宋的儀器圖書全部北遷。但其中的渾儀是按開封的地理緯度設計的,不能用於北京。

元人進駐大都(今北京)以前,曾在上都(故址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建立過一個回回天文台,由西域人扎馬魯丁主持。回回天文台使用阿拉伯天文儀器測量,並編製阿拉伯天文體系的各種數表,成為阿拉伯天文學在東亞的研究中心。從史書對阿拉伯天文儀器的描述,推斷回回天文台的規模不會太小。

在河南登封縣告成鎮,有一座奇怪的建築物,房不像房,塔不像塔,高聳的建築物下面向北延伸一條很長的「路」,這就是建於元初的登封觀星台。據說觀星台的原址早在周代就用於天文觀測。當地人直到現在還稱它「周公測景台」。據傳,唐代開元年間,一行和南宮說〔yue月〕等人進行全國天文大地測量時,曾在這裡立起一塊石表,上刻「周公測景台」,似乎確有其事。「景」,通「影」。測景台即是測影台。觀星台建築物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表:高台中央的門就作為表端,「路」由36塊石板鋪成,就作為圭,這樣大的圭和表,是郭守敬的傑作。現存的登封觀星台,曾經過明代的整修,圭長31.19米,台高9.46米,台上附設兩室,但室內空空,沒有留下任何儀器。登封觀星台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元代像登封觀星台這樣的官方天文點,共有27個,分布於全國從北緯15°到北緯63°的廣大地區。

作為元代官方主要天文台的司天台,建在大都城的東南方向,完成時間是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300多年以後毀於戰爭。通過元代《太史院銘》中的敘述,可了解司天台的基本布局,並復原成圖(見圖18)。司天台台高七丈,外有圍牆,圍牆長200步,寬150步。整個建築分三層,下層是辦公用房,太史令等官員在南房,推算局在東廂房,測驗局和漏刻局在西廂房,輔助人員在北房;中層有八個房間,用於貯放圖書、儀器等;上層是露天平台,置有簡儀、仰儀、圭表和玲瓏儀等儀器,印歷工作局也設在上層。司天台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台之一,可以和中亞的馬拉加天文台相媲美。

明代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在南京雞鳴山上建造了觀星台,台上的儀器是元代的,為了使儀器適於在南京觀測,對儀器做了改造。與此同時,在南京雨花台上還建造了回回觀星台,所用儀器都是原上都天文台的阿拉伯儀器。

北京古觀象台,是明清兩代的官方天文台,至今已有544年的歷史,它坐落在北京建國門立交橋旁,至今保存完好。觀象台上安置的儀器,大多是耶穌會傳教士設計的,除在造型上稍有些中國特色外,結構和工藝等方面無不反映出當時歐洲的儀器製造水平。清代天文學家曾在這座觀象台上進行過兩次重大的系統觀測,第一個成果是制定以1744年為曆元的《儀象考成》星表,包括3083顆恆星;第二個成果則是在第一次觀測的基礎上將恆星數目擴充到3240顆,編入《儀象考成續編》星表,並改1844年為曆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