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行星運動及位置計算 第二節 會合周期

行星的各種視現象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複一次,名曰一復或一見,即現代天文學中的會合周期。古人早就注意到,這個規律與行星和太陽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有關。在唐代大衍曆以前,會合周期曾定義為從晨始見到下次晨始見的時間間隔,而「晨始見」的概念很不準確。它的字面含意是第一次在早晨看到,指的是位於太陽西邊的行星,在肉眼可以分辨的前提下,初次見到時離太陽的最短距離。「晨始見」當然會因人而異,是不可靠的判斷。所以從大衍曆開始,會合周期的定義改為:連續兩次與太陽相合的時間間隔。與現代定義完全相同。

從下表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金星、木星和水星的會合周期,水星離太陽太近,不易觀測,所以水星數據誤差偏大。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五星占》中,比較準確地記載了金星、木星和土星的周期值,其中金星的誤差在半日之內。南北朝祖沖之的大明曆,五大行星會合周期的誤差全部小於0.0022日。相隔不到100年,隋代的大業歷就顯示出更高的觀測實力,除了火星的誤差為1%日外,其餘行星都在2‰日以下,即小於2′53″。大業歷以後,歷代的行星會合周期值一直保持這樣的高水平。

行星會合周期對照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