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太陽月亮運動及位置計算 第一節 太陽運動

研究太陽視運動的規律,意味著要掌握太陽在何時走到何處。渾儀雖然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直接測量太陽的去極度,卻不能直接測量入宿度,因為白天並沒有星空作背景。古人曾利用月亮反推太陽的赤經,而這隻限於幾種月相的特殊情況,而且所推測結果也不夠精密。對於其他時刻太陽的位置,往往以太陽平均每天所走的度數來推算。在四分曆中,太陽平均每天走一度。回歸年精度提高以後,平均值也隨之改變。於是,在此基礎上求得,二十四個節氣等分回歸年,每個節氣佔15.2日,稱為平氣。

早在春秋戰國以前,天文學家就知道太陽有單獨的運行軌道,稱為黃道。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測出太陽運動是不等速的,但卻歸之於黃道對赤道的不均勻投影,事實上,投影只是造成太陽運動不均勻性的原因之一,因此,張衡實際上並沒有認識到太陽本身存在著有規律的遲速運動。

太陽運動的不均勻性是地球公轉不均勻性的反映。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近似於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根據天體運動規律,地球在近日點附近運行得快一些,在遠日點附近則慢一些。

北齊人張子信精通天文數學,為躲避戰亂而定居海島,歷30年之久觀測太陽、月亮和行星。他最先肯定了日、月、行星的運動都存在著真正的不均勻性。

考慮了太陽運動的不均勻性以後,每個節氣所佔時間就不再相等,短到14日多,長到近16日,稱為定氣。定氣的計算方法是:首先測出太陽運動的最快位置和最慢位置,然後按實際快慢情況,編出各節氣的快慢修正值表,其修正值的絕對值以最快和最慢處為上限,平氣時刻加減修正值即是定氣時刻。

唐代一行的大衍曆,把定氣當作基準值,用不等間距二次差內插公式,算出節氣與節氣之間任意位置的修正值,以太陽平均運動加減修正值,就得到太陽真實的位置。

黃道是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道。黃道與赤道並不重合,它們之間有一個交角,稱作黃赤交角,太陽運行到距赤道最遠處,中國古代稱為黃赤大距。在第一節里曾談到過,中國古代的觀測儀器是赤道式裝置,而測量日月和行星的位置卻要以黃道為基本圈,所以需要把赤道度數換算成黃道度數,黃赤交角是換算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正是由於高度的重視,古人對黃赤交角的測量一直很精確。早在公元前1世紀,《周髀算經》中黃赤交角值為23°39′18″.1,與今天的理論推測值只差3′23″.9。北宋儀天曆這個數據的誤差為23″.9,還不到半個角分。而600年以後,以擅長觀測著稱於世的丹麥人第谷所測得的黃赤交角仍有2′的誤差。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地球的形狀和密度分布不是球形對稱的,在受到來自日、月和行星的引力影響後,地球的自轉軸在空間的方向會發生變化,與自轉軸垂直的天赤道面的方向也將變化。這種變化造成的後果是:黃道赤道的交點之一春分點沿著黃道緩慢地向西移動,和春分點相差90°黃經的冬至點同樣向西移動。經過一回歸年太陽從冬至點運動到下一個冬至點時,冬至點已經相對星空背景移動了一段距離,就出現了回歸年短於恆星年的現象,兩者之差即為「歲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