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干支與生肖 第二節 干支在曆法中的應用

我們注意到,自漢武帝以來,每個皇帝登基時,都要規定自己的年號,並以頒布年號之年為第一年,順序下排。往往一個皇帝在位時會有好幾個年號,比如漢武帝劉徹就有11個年號,他的元封元年相當於公元前110年,元封六年即公元前105年,下一年換了年號為太初元年。這種紀年法是不連續的,對於需要知道較長的時間間隔顯然不方便。史書上一般用另一套紀年法,即干支紀年法。

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天干配一個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後,排盡所有組合,共60對,以甲子開始,癸亥結尾,可以不重複地記錄60年,60年以後再從頭循環。

干支紀日的方法與干支紀年一樣,每天用一對干支表示,60天一個周期,循環往複,可以無窮。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干支紀日連續使用了2600多年。通過這個連續記錄與現行公曆的換算,可對這期間幾乎所有的事件作時間上的認定。

天干地支循環表

60干支也用來紀月,但與年和日的紀法不同。首先,地支在月序上是固定不變的,正月為寅,二月為卯,……十二月為丑。其次,天干在分配時,要考慮當年的天干情況。比如,當年天干為甲或己時,正月的天干就是丙,二月是丁,三月是戊,……下面是年天乾和月天干關係的示意圖:

雖然,從西漢開始就流行用有序數字紀月和紀日,但歷代史官們仍主要採用60干支記事,故要想閱讀中國古代書籍,不可不知干支用法。

年干支月干支對應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