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干支與生肖 第一節 干支的起源

干支起源於何時?至今還難以作出確切的回答。不過,近百年來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干支記錄。說明早在殷商時代,就已普遍地使用干支紀日了,所以干支的產生,應該比殷商更早。現今大家均相信,春秋時代的紀日干支,是與現在的紀日干支一脈相承的,這可以從《春秋》所載37次日食干支記錄得到證實。近年來有人根據殷墟卜辭月食所載干支,推論說自殷代開始到現在,干支紀日一直都是連續的。不過這種論斷尚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

有人以為,人們發明干支,就是用於紀日的。查遍上古所有文獻,均沒有這種說法,故我們不贊成這種意見。據《史記·律書》和《說文解字》等書記載,按辭義可解釋為:甲:植物破甲之時;乙:屈麴生長之時;丙:天氣明亮之時;丁:丁壯之時;戊:豐茂之時;己:紀識之時;庚:成熟之時;辛:更新之時;壬:懷妊之時;癸:揆度之時。這清楚地表明了天干是一歲中10個時節的物候。又根據《釋名》和《史記·律書》、《說文解字》,十二支名稱的含義為:子:萬物孳生之時;丑:扭屈萌發之時;寅:發芽生長之時;卯:破土出苗之時;辰:舒展生長之時;巳:陽氣盛壯之時;午:陰陽交替之時;未:嘗新之時;申:成熟之時;酉:煮酒之時;戌:衰老枯黃之時;亥:收藏之時。故十二地支也清楚地表明了一年中植物生長過程的12個時節。

天干地支應是分判時節的兩種不同的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曆法系統。天干屬陽曆,地支屬陰曆,所以,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把天干稱之為日雄,地支為月雌。《爾雅·釋天》則將天干稱為月陽,將地支稱為月名。天干就是一年分為10個月,每個月為36天的太陽曆月名;地支就是農曆的月名。將天乾和地支配合起來,組成60個數的周期用以紀日,後來又用來紀年和紀月,這可能是殷商人的創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