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成體系的曆法 第三節 年月日的安排

曆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閏月怎樣安排。在置閏周期廢除以前,陰曆年以大月30天、小月29天交替安排。一個陰曆平年包含12個月,共計354天,與回歸年相差11天多,累積兩年或三年就必須補充一個月,才能使平均年長基本上等於回歸年。在西漢中期以前,閏月都安排在年終。西漢太初(公元前104—公元前101年)以後,才改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

年終置閏,往往是當物候與月份錯位很明顯的時候才給予糾正,很不合理。唐代李淳風在麟德歷中廢除了置閏周期,並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朔望月的現代理論值是29.53059日,比兩個中氣之間的間隔要短大約一天。如果第一個月的望日正逢中氣,那麼32個月以後,兩者之差累計超過一個月,這期間就會出現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使本來應該屬於這個月份的中氣推移到下個月份里去了。假若還不採取措施,其後的中氣也將一一推遲。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一般出現在第16個月前後,規定這個月為閏月,意味著把三年末置閏提早到一年半置閏,使物候與月序偏離不超過半個月,確實比較合理。閏月的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稱為「閏某月」。

今天,中國使用的陰陽曆更加合理,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年為閏年,閏年中第一個無中氣之月為閏月。總而言之,置閏解決了陰曆年和物候的對應問題。

用定朔來安排大小月,也是李淳風首先採用的,雖然最先倡導的並不是他。在此之前,大小月是交替安排的,只是在經過約16個月以後,才出現一次連大月。月亮的運動有快有慢,當它走得快的時候,朔與朔之間的間隔會小於平均值。走得慢的時候,會大於平均值。中國陰陽曆以朔為一個月的開始。若想使每個月的月首與朔日重合,需要根據實際快慢情況修正平均值,修正後的朔就是真實的朔,稱為定朔。用定朔排歷後,有時出現連續三個小月或連續四個大月的情形,這是不足為怪的。

一天以什麼時刻作為起算點?為什麼要定在子夜而不是其他某個時刻?本來,在人類歷史上,日出、日落、日中(即正午)、子夜都曾作為一日之始使用過。日中是最先被否定的,人們在白天的連續活動中要跨越兩個日子,顯然極不方便。而日出和日落的時刻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夏天日出早,日落晚,冬天日出晚,日落早,所以在2000多年前已被廢止。唯有子夜作日期分界點最為合適。當子時又細分為子初和子正時,子正就成為一天的開始了,恰巧與現行公曆制度相吻合。

歲首,指一年以什麼季節為開始。在秦漢以後,歲首統一放在立春逢朔之日。由於陰曆年短於回歸年,某些年的首日有可能早於立春,但安置閏月後又會調整如初,基本上保證了每年以春天開始。

總結前面所寫的內容,對中國陰陽曆的各個要素與現行公曆作一比較,列入下表:

陰曆陽曆要素對照表

中國古歷回歸年值比較表(表中數字為有效小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