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寫在前面的話 第二節 發展與完善

西漢到五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完善時期。從太初曆到符天曆,中國曆法在編排日曆以外,又增添了節氣、朔望、置閏、交食和計時等多項專門內容,體系愈加完善,數據愈加精密,並不斷發明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 比如,南北朝時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地推算太陽位置。隋朝劉焯在皇極曆中,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一行的大衍曆,顯示了中國古代曆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被後世曆法所效仿。

西漢落下閎〔hong虹〕以後,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天文儀器是測定曆法所需數據和檢驗曆法優劣的工具,它的改良也促進了天文觀測的進步,歲差和日月行星不均勻性等發現都先後引入曆法計算。除了不斷提高恆星位置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發生的位置和時間,其實後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這個傳統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大特色。

中國古代三種主要的宇宙觀,起源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秦以後的1000多年中,在它們的基礎上又派生出許多支系,後來渾天說以其解釋天象的優勢,取代了蓋天說而上升為主導觀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