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節 早期天文學

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情況來判斷季節,這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備的知識。任何一個民族,其發展的最初階段都要經歷物候授時過程,甚至到本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通行這種習俗。

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於氣候的變幻莫測,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徵常常錯位幾天或者十幾天,比起後來的觀象授時要粗糙多了。觀象授時,即以星象定季節。《尚書·堯典》描述:遠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長蛇座α)位於南方子午線標誌仲春,以太陽最高和初昏時大火(天蠍座α)位於南方子午線標誌仲夏,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寶瓶座β)位於南方子午線標誌仲秋,以太陽最低和初昏時昴 〔mao卯〕星(金牛座η)位於南方子午線標誌仲冬。

物候授時與觀象授時都屬於被動授時,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後,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曆法便應運而生了。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曆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罕有,其內容還處於研究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商、周、魯等六種曆法,是當時各諸侯國借用古名頒布的曆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¼日,但曆元不同,歲首有異。

春秋戰國500年間(公元前770—前222年),政權更迭頻繁,星占家們各事其主,大行其道,引起了王侯對恆星觀測的重視。中國古代天文學從而形成了曆法和天文兩條主線。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