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文 第八章 工藝技術——《考工記》、《天工開物》

中國古代,在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方面的成就極為輝煌,對我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國的一些部落、氏族就以擅長某種技藝著稱。如原居今河南濮陽一帶的昆吾族就善於制陶和冶鑄,原居於河南輝縣的共工氏善於治水,等等。進入階級社會後,一些部落和氏族被征服,處於臣服的地位,負有製作和進貢特定製品的義務;後來又演變為為王室服務的工奴和匠師,這即是官府手工業的開始。當時為王室服務的工匠很多,被統稱為「百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變革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促使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當時私營手工業者也已在社會上出現,他們有著高度的生產和創造的熱情。著名的墨子和巧匠魯班(公輸般)比斗攻城技術的故事就反映了當時技術發展的一個側面。當時的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像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埋在地下2000多年,至今依然表面花紋清晰、光彩照人。隨著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為了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手工業生產內部分工的細密化和技術的規範化與科學化,就成了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考工記》一書的出現,就反映了這一趨勢。《考工記》記載了近30個工種的產品形制和工藝規範,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手工業部門,堪稱「百工技藝之書」。該書科學技術內涵十分豐富,在我國和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除了《考工記》外,這一時期的其他文獻及諸子書中有不少技術內容,如《管子·度地》就是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技術理論著作,其中論述了土壤含水量的季節變化對施工質量的影響等有關的力學知識,提出了渠道坡降的計算方法,介紹了當時水利施工的組織方式等。又如《墨子》中的《備城門》等篇記載了攻、守城的器械和製作,以及使用技術,反映了當時軍事工程技術的發展情況。

秦漢以後,我國的封建制度開始確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實行了重視農業、輕視甚至抑制工商業的政策;特別是漢武帝之後,儒家學說佔據統治地位,更加強了這一政策的思想基礎;以至於在整個封建社會,工程技術和工藝技巧被視為下等人所從事的微末之技,工匠、手藝人的社會地位卑微,其中許多人身在匠籍,處於半奴隸的地位。這種傳統觀念和社會關係,極大地損害了技術的流傳和記錄。也正因如此,和其他學科眾多的專著相比,技術方面的專著就顯得寥若晨星了。就目前所見,秦漢至唐之間還沒有一部技術方面的專著。

唐代由於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思想上也比較開放,再加上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書籍的刊行與傳播,因此技術專著開始少量出現。從隋朝到唐朝,水利工程的修建日益普遍,工程規模大,水車、高轉筒車等水力機械已廣為使用。這時出現的《水部式》、《敦煌水渠》等著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專業法規。二書都是在敦煌殘卷中發現的,其中詳細記載了鄭白渠和關中、沙州等渠的管理規則。唐代陳廷章的《水輪賦》是關於水輪筒車的形制、運轉和功用的專著,反映了當時農業灌溉機械的發展。唐代的軍事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太白陰經》是一部兵書,其中大量內容和軍事工程技術有關,包括平陸築城的規範和攻守器械;水軍戰船的形制構造和性能,以及大量的濟渡器材;士兵配備的兵器數量、形制和尺寸等。另外,唐代的《工藝六法》和五代的《漆經》也是技術方面的專著,但現在已失傳了。

宋元兩代是我國科學技術繁榮昌盛的時期,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的專著相應也比較多。宋代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修建築專書,也是我國建築工程技術的劃時代著作。該書分為釋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五大部分,內容涉及各類官式建築及其具體結構,而且圖文並茂。這部著作說明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構架體系已經達到純熟的程度,並向標準和定型方向發展,對元明清的建築有重大影響。元初薛景石的《梓人遺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木工技術專著,其中「車制」和「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如「華機子」(提花機)、「立機子」(豎式織機)、「羅機子」(織羅的專用織機)等,是我們現在研究古代紡織機械的重要史料。宋元時期在其他技術方面也有專著出現。如北宋朱肱〔gong公〕的《北山酒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關於釀酒工藝的專著,南宋王灼的《糖霜譜》是古代關於製糖工藝的重要專著,元代陳椿的《熬波圖》是記錄宋元時代海鹽生產技術的重要專著,南宋蔣祈的《陶記》,是古代記述景德鎮陶瓷業情況的第一篇專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專著。宋元水利發達,成書於北宋並經金、元兩代陸續補充的《河防通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河工技術規範書,其中對黃河的水文特徵和治河工程的每一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和計算方法都有詳細記載。這時還出現了特定水利工程的專志,如《李渠志》記江西宜春李渠工程;南宋魏峴〔xian現〕的《四明它山水利備覽》詳記始建於唐代,位於浙江鄞縣,具有多種功能的壩工樞紐它山堰,其中歷代修建和歲修制度、水文測驗、泥沙處理以及當時水土流失的加劇的分析等,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明清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穩定,特別是明中葉以後,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發達,尤以紡織業、礦冶業最為明顯。這一時期是我國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典籍編著的鼎盛時期,在數量上要超過以前歷代同類典籍的總和。在這些著作中,佔有突出地位的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中對於工業技術的記載,表明當時的中國許多方面的技藝在世界是具有領先地位的。明初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漕船志》、《龍江船廠志》和《南船記》,分別是記述明代船廠和造船技術規範的專著,是研究明代造船技術的重要資料。在明代,還出現了《多能鄙事》這樣的日用百科大全式專著,署名是劉基。內容包括農牧技術和家庭手工業、日用生活知識及技能等,而以後幾方面為主,反映了市民社會的技術發展。明初民間還流傳著一部木工專書——《魯班經》,內容是建築、傢具、日常生活用品和木製農具的製作。該書是一部「帶有行會的規矩準繩性質的職業專書」,對研究我國民間工藝技術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類似的著作還有《髹〔xiu休〕飾錄》,是明代著名漆工黃成編寫的我國現存的唯一一部漆工技術專著。明代後期由於軍事需要,武器研製技術發展較為突出,《火龍經》、《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火器專著問世,其中後兩種為譯作或編譯之作。受西方影響並有所創造的著作還有明末王徵的《新制奇器圖說》等。另外,明代計成的《園冶》是我國最古的造園學著作。到了清代,政府加強了對手工業行業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技術規範,《清代匠作則例》就是關於清代各手工業行業技術規範的總稱,範圍包括產品名稱、尺寸、做法、用料、工時,等等。據統計,這些則例有近百部,有官修的,有民修的,長的有幾十萬字,短的則只有幾款。清代還有一部官式建築規範的專書,叫《工程做法》,統一了清代官式建築的標準,是古代建築模式在封建社會末期的最後一次確立,也是當時建築向程式化發展的集中體現。清代其他手工業和工業的著作也很多,如《蘇州織造局志》是清初皇家企業蘇州織造局的專志;《南窯筆記》、《陶說》、《景德鎮陶錄》、《陶冶圖編次》等,都是陶瓷技術專著,其中唐英的《陶冶圖編次》對陶瓷技術項目和技術細節的記錄最為詳盡,是我國最早的全面系統地介紹陶瓷工藝的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瓷工藝學專著;吳鼎立的《自流井風物名實說》和丁寶楨編的《四川鹽法志》是關於四川鹽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專著;吳其濬的《滇南礦廠圖略》是一部詳細介紹清代雲南礦廠分布及其採礦冶煉技術的圖文並茂的專著。明清兩代水利工程更為發達,因而專著也更多。例如,論述太湖水利設施的就有明歸有光的《三吳水利錄》、張國維的《吳中水利全書》等;論述畿輔地區水利的有明徐貞明的《潞水客談》、王履泰的《畿輔安瀾志》等;記述特定水利工程的專書有明李熊的《木蘭陂集》、清程鳴九的《三江閘務全書》、項棣孫的《通濟堰志》、黃世傑的《雲南省城六河圖說》等。明清在黃河治理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現了許多專著,如萬恭《治水筌蹄》首先提出「束水攻沙」治黃理論,《河防一覽》、《河防述言》等發展了這一思想。此外,像《漕河圖志》、《海塘錄》之類的關於運河和海塘治理的專著還有數十種。

《考工記》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關手工業生產的科學技術著作,也是手工業制度和技術規範的彙集。它本來是一本單獨的著作。但由於《周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中,「冬官」一篇缺失,後人把《考工記》補入,因此,它又成了《周禮》的一部分。在儒家學說盛行的年代,《考工記》身居儒家經典之中,無疑身價倍增,也使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