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物理學史概述 第五節 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

這是中國科學史上一個獨特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的封建社會仍在緩慢地向前發展,其經濟和生產逐漸滯後於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與此相適應的中國科學技術也漸漸處於落後狀態;另一方面,此時的中國也曾幾度有過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因此也有個別的有關物理學的獨創性發現。1581年,隨著西方傳教士入華,以傳播西方科學技術作為傳教手段。從此,近代物理學知識開始在我國傳播。

這個時期,中國人最偉大的創造性的發現是在聲學上。明代王子朱載堉〔 yu育〕 (公元1536—1611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數理理論,為現代鍵盤樂器(如鋼琴)的創製打下了基礎。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在《物理小識》中首次記述了隔聲以及建造隔聲房的方法,它比西方同樣的理論和建築要早約250年。另外,宋應星(公元1587—?年)著的《天工開物》等,都為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隨著西方物理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人不僅開始製造「千里眼」(望遠鏡)、萬花鏡,也知道原子、X光、無線電報。中國人起初將力學譯為「重學」,將物理學譯為「格致學」。1900年,正式以「物理學」命名的教科書第一次在中國出版。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由於出國留學人員中攻讀物理學的人數逐漸增多,物體內部的運動規律愈被人們所認識,科學能夠轉變為生產力的論斷也逐漸為政府所重視。因此,中國的近代物理學也慢慢地發展起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