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物理學史概述 第三節 從秦漢到五代時期(公元前221—公元960年)

從秦統一六國開始,經過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到五代約1200年間,古代中國有合有分,時戰時和,封建制度日趨完善。隨著鑄鐵和耕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古代物理學也有較為全面的發展。集中表現為:一、製造了不少大型的複雜的機械,如指南車、記里鼓車、水運渾儀等;二、發明了許多小型器具,如被中香爐(即常平支架)、透光鏡等;三、這個時期雖然沒有一本如同《墨經》、《考工記》那樣較為集中地記述物理學知識的專著,但在許多歷史典籍中,如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的《淮南萬畢術》、《淮南子》,劉歆(公元?—23年)的《西京雜記》(一說晉代葛洪撰),王充(公元27—約97年)的《論衡》,張華(公元232—300年)的《博物志》,南北朝成書的《關尹子》,段成式(公元803—863年)的《酉陽雜俎》,譚峭(活躍於10世紀上半葉)的《化書》等等,零散地記載了大量的物理學經驗或思辨性理論,涉及了熱、力、聲、光、電和磁等方面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有關器物的專門圖書。如敘述弓弩製造和彈道問題的《望遠連弩射器法》;祖沖之的兒子祖暅〔geng更〕(約公元5—6世紀初)撰《稱物重率術》、《權衡經》,它們闡述了密度、重心和平衡等有關力學問題;北齊信都芳撰《器准》,「聚渾天、欹器、地動、銅鳥、漏刻、候風諸巧事,並圖畫為器准」(《北齊書·信都芳傳》),這可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科學儀器圖著。可惜這些涉及機械製造和力學原理的書籍都已失傳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