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第六節 帝國主義入侵後部分領土的喪失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賄通地方官,在壕鏡澳(今澳門)登岸建立居留地。至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葡萄牙人變賄賂為地租,澳門成為西方國家在中國的第一個租住地。入清後沿用了明朝舊例,但到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後葡方拒交地租,並逐走清朝駐澳門的官員。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中葡簽訂《中葡天津條約》,允許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門。

1840年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領土,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藉實力造成既成事實。

鴉片戰爭中,英國佔領了廣東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中英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中英訂《中英天津條約》,又以香港對岸的九龍司地方一區割歸英屬。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英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次年勘定以深圳河及深圳、大鵬二灣以南及附近海面(九龍新界)租予英國,期限99年。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列為「待議地區」,沒有劃定歸屬,但在俄國勢力擴張到遠東後,不經過任何談判就佔據了這一地區。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乘機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強行割去黑龍江北岸大片中國領土,僅規定璦琿(今黑龍江黑河市)對岸精奇里江以南「江東六十四屯」仍由原住中國人永遠居住,歸中國政府管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則劃為中俄共管。清朝政府當時拒絕批准,但在兩年後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被迫確認此條約。《中俄北京條約》還進一步將烏蘇里、松阿察二江直到興凱湖至圖們江口一線以東原中國領土劃歸俄國。第二年勘定邊界,繪圖立碑。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勘,增立、改立界碑多處,中國方面又作了不少退讓。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俄國佔領東北,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佔了江東六十四屯。

韃靼海峽東岸的庫頁島,本來是吉林三姓副都統轄境,但清朝只接受「納貢」,從來不加經營,以至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後還一無所知。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是俄國領土,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清廷竟置此島於不顧,還同意規定島上的「土人」不能再過海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佔領。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庫頁島完全歸入俄國,1905年日俄戰爭後以北緯50°以南劃歸日本。

《中俄北京條約》確定中國外蒙古與俄國的西界「自沙賓達巴哈起至齋桑淖爾」,雖然尚未經過勘定,卻已經將在此線以西北的定邊左將軍所屬烏梁海十佐領及科布多所屬阿勒泰淖爾烏梁海二旗划到了中國界外。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中俄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即《塔城條約》),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訂立科布多、烏里雅蘇台兩個界約。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又勘改科布多邊界,按《中俄北京條約》劃定了兩國邊界。

《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的新疆境內的中俄西界,在齋桑淖爾以下為「又西南至特穆爾圖淖爾,又南至浩罕為界」,已將原來屬於中國的自巴勒喀什(巴爾喀什)湖東南至特穆爾圖淖爾之間的土地劃歸俄國。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訂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後,俄國又利用具體查勘的過程驅逐中國的卡倫(哨所),搶佔沿邊土地。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俄國官員將他們單方面確定的邊界強加給中國,清朝官員只能在俄方界碑的左側另立中方的界碑。但邊界剛劃定,俄國就開始了新的侵略步驟。當時,俄國已經在中亞吞併了浩罕和布哈拉汗國,就趁阿古柏在新疆叛亂之機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佔據了中國的伊犁。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清朝派左宗棠出兵新疆,平定了叛亂,要求俄國退出伊犁。俄國以改訂《中俄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作為撤軍的條件,逼清朝於光緒七年簽訂了《伊犁改訂條約》,根據這兩個條約而進行的勘界產生了幾個具體的界約,至光緒十年劃定了從沙賓達巴哈至烏孜別里山口的中俄邊界,20多年間中國西部共失地50多萬平方公里。

在平定阿古柏之亂時,劉錦棠進軍帕米爾高原,光緒初年曾設置了烏滿等八個卡倫。《伊犁改訂條約》規定,在烏孜別里山口以南,「中國界線向正南,俄國界線向西南」,明確帕米爾高原屬於中國。但從1884年(光緒十年)以後,俄國繼續向南擴張,以武力強佔了薩雷闊勒嶺以西的帕米爾地區。英國也通過其保護國阿富汗侵入帕米爾。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英俄兩國趁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私自在倫敦訂約,瓜分了帕米爾的大部分,中國只剩下今塔什庫爾干縣。

英國、法國、日本也在它們維持殖民統治的印度、緬甸、越南、朝鮮等國與中國的邊界用各種手段侵佔中國的領土:

圖們江源處的中朝邊界,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至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經雙方交涉勘查,未得結論。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韓國的外交權,雙方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確定以石乙水為圖們江源,兩國以此為界。

拉達克本來是西藏阿里的一部分,大約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為克什米爾所佔。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英國吞併克什米爾,拉達克隨即被併入英屬克什米爾。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英國通過藏印條約規定哲孟雄受英國保護,並劃定了哲孟雄與西藏間的邊界,奪取了西藏春丕以南地區。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國吞併了越南,光緒十二年英國吞併緬甸,此後英法兩國與中國多次交涉,劃定緬甸、越南與中國的邊界,結果雲南西部的茶山、麻栗壩等地,鐵壁、虎踞、天馬、漢龍等關劃歸英屬緬甸,南部的烏得、孟烏二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越南)。

此外,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和澎湖於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被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才由中國收回。

1921年,外蒙古宣布獨立,於1924年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