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第三節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傾全力對付,西部疆域被吐蕃〔bo玻〕奪取。到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叛亂平息時,今隴山、六盤山和黃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為吐番所有。開始時河西走廊有些政區還是由唐朝的地方官據守著,不久就完全陷於吐蕃。西南今雲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都已為南詔所有,大渡河成了雙方的界河,而且西南的少數民族紛紛擺脫唐朝的統治,到唐末,今貴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廣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轄之下了。隨著渤海國的興起和擴張,東北的疆域也已收縮到今遼寧中部。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治所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人張議潮驅逐吐蕃守將,收復了沙州。以後又收復了瓜州(治所在今甘肅安西縣東南)、肅州(治所在今甘肅酒泉市)和甘州(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市)。到大中五年,張議潮率領沙、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11州歸入唐朝。在這以前的大中三年,唐朝已經收復了秦、原、安樂三州。這樣,唐朝的西部疆域恢複到了今新疆吐魯番地區,河西走廊和隴東、關中又連成了一片。

但由於唐朝國力衰退,對邊疆已鞭長莫及。到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後,就更加無法控制河西。當地漢人實力有限,隴右、河西的土地又陸續被吐蕃和回紇奪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終為漢人所據,孤懸於唐朝疆域之外。以後曹氏政權取代了張氏政權,直到北宋時才滅於西夏。

五代期間,中原王朝的疆域繼續縮小,北方契丹(以後的遼)向南擴展。後唐(公元923—936年)時,契丹佔有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錦州市一帶)和平州(今河北灤河下游地區)。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又將以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雲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為中心的16個州(史稱「燕雲十六州」或「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被後周收回,因而雙方就以白溝(今拒馬河)一線為界了。

在唐末的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交州(今越南河內一帶)土豪曲承美驅逐了唐朝的地方官,自稱靜海軍節度使。五代初期,佔有嶺南的南漢政權曾兩次出兵取消了靜海軍節度使,恢複交州,但很快就又被當地人趕走。939年(後晉天福四年,南漢大有十二年)交州人再次驅逐南漢的官員,由吳權稱王,越南從此脫離了中國。儘管以後還接受中國王朝的封號,但實際上已逐漸成為獨立國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