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元代的也里可溫 第一節 景教的復盛

基督教在元代再次進入中國廣大地區,並復盛一時。11世紀下半葉,由於遼朝統治者的允許,基督教才在中國北方重新出現。至13世紀中葉,蒙古族入主中原,基督教隨之在中原地區流傳。元時入華的基督教分為二支,一支即繼續流行於中亞、蒙古諸地的唐代習稱的景教,屬基督教聶斯托利派的東方教會;另一支是羅馬天主教會派遣來華傳教的方濟各會 修士。元朝蒙古人統稱之為「也里可溫」。「也里可溫,教名也。」(元至順《鎮江志·大興國寺記》)其教士和教徒,也稱「也里可溫」。因兩派都崇敬十字架,故又稱「十字教」,教堂稱為「十字寺」。

蒙古語「也里可溫」的含義,至今還無法得知。蒙古人在進入中國內地以前,稱基督教徒為「迭屑」,源自波斯人對基督教徒的稱呼。自元世祖忽必烈時起,「迭屑」一詞棄而不用,文獻和碑銘中都改用「也里可溫」。陳垣引清代《敕定遼金元史語解》,認為按蒙古語應作「伊嚕勒昆」,「伊嚕勒」,福分也;「昆」,人也。「也里可溫」意為有福緣的人或信奉福音的人。現在多數學者均採用此說。張星烺認為,「伊嚕勒昆」與「也里可溫」讀音全不相近,判為一詞過於武斷。另引屠寄所著《蒙兀兒史記·乃顏傳》也里可溫注,擬為景教碑中「阿羅訶」的轉音。阿羅訶系佛經中阿羅漢之別譯,唐朝景教徒借用為敘利亞文「埃洛赫」(Eloh,即希伯來文Elohim)的譯音,意為「上帝」。因此,也里可溫當指「上帝教」或「信奉上帝的人」。從元代史籍和碑銘看,也里可溫意為「長老」,本為對教士、司鐸的尊稱。

蒙古興起前後,分布於土拉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克烈部、阿爾泰山附近的乃蠻部和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都信奉西方傳來的景教。居住在陰山以北的汪古(或雍古)部,也信奉景教。此外還有畏吾兒族,曾信奉摩尼教。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在那裡見到的「波斯僧」,便是景教徒。據西方記載,在11世紀初,我國西北的突厥人中盛行景教。13世紀蒙古強盛時,畏吾兒人已有很大一批人改宗景教。畏吾兒人文化比較發達,對蒙古諸部有較大影響。乃蠻部很早就已任用畏吾兒官員,使用畏吾兒文(特爾賽文)記事,並崇信景教。據敘利亞基督教作者艾布·法蘭基斯記述,約在公元1001—1012年間,克烈部酋長率領部眾20萬人皈依基督教,並請巴格達東方教會派教士前往。這件事發生在北宋初年,正是遼國統治漠北之時。元初著名儒家學者馬祖常,屬汪古部,先祖和祿冞〔mi迷〕思原是西域的景教貴族。遼道宗咸雍年間(公元1065—1074年)始遷入內地,定居於甘肅臨洮。曾祖帖穆爾越哥曾任金朝馬步軍指揮使,因而得名馬氏。馬氏世代都是景教徒。與馬祖常齊名的趙世延,也出自汪古部,同為遼代遷居內地的景教世家。因此,元定宗貴由登位時,亞美尼亞國王遣使赴和林朝賀,使者報告說:「當今大汗之祖未生時,基督教徒已流衍四方。」基督教在中國西北草原的流傳,當在成吉思汗崛起之前。

約在同時,歐洲流傳著一個有關「長老約翰王」的傳說。當時西方的基督教各國,盼望東方有個強大的基督教國家,能配合西方進攻穆斯林國家,共同收復「聖地」。1145年,敘利亞加伯拉地方主教奉亞美尼亞國王之命,出使教皇尤金三世宮廷,乘機宣傳遠東有「長老約翰王」,虔信景教,曾出征波斯、米底諸國,攻佔愛克巴塔那(今伊朗的哈馬丹),準備進軍耶路撒冷,因受阻於底格里斯河而歸。20多年後,歐洲各國君主和教皇忽然收到了「長老約翰王」本人發來的正式信件,但沒有註明地點和日期。於是歐洲盛傳東方有個強大的「約翰長老國」,「約翰王」這個「看不見的使徒」將來會幫助西方基督教國家戰勝穆斯林。「約翰長老國」在12世紀指西遼,在13世紀指克烈部,到14世紀初,鄂多立克 又把汪古部稱為約翰長老國。這個傳說從側面反映了景教在東方的勢力強大。

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以後,與克烈部等聯姻,后妃、貴戚、將相大臣中,景教徒代不乏人。朮赤太子和睿宗拖雷二人的王妃都出自克烈部,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等人的生母、睿宗庄聖皇后晙〔jun俊〕魯禾帖尼(別吉太后),是克烈部王罕的侄女,死後停柩於甘州(治所在今甘肅張掖)十字寺內。《元史》卷三十八《順帝本記》載:「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三月,中書省臣言,甘肅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別吉太后於內,請定祭禮。從之。」《甘州志》卷二說:「初世祖定甘州,太后與在軍中。後沒,世祖使於十字寺祀之。至是歲久,祀事不肅,故議定之。」《元史》卷三十二《文宗本記》又載:「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又命也里可溫於顯懿庄聖皇后神御殿作佛事。」這裡所謂作佛事,應是基督教的彌撒祭。還有太宗窩闊台的皇后、定宗貴由的生母脫列哥那,原系蔑兒乞部首領之妻,成吉思汗滅該部被俘,賜給窩闊台為妻,也是景教徒。貴戚如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家族,都是景教徒。阿剌兀思子孫世代與皇室聯姻,其子孛要合娶成吉思汗女阿剌海別吉公主,其孫愛不花娶忽必烈女月烈公主,生子闊里吉思,封為高唐王,即歐洲傳聞的喬治王。大臣中著名的景教徒有太宗和定宗朝的中書右丞相、克烈部(一說畏吾兒)人鎮海,憲宗時宣布號令、掌管文書及朝內外聞奏諸事的孛魯歡。太宗朝的元帥按竺邇,世祖朝的禮部尚書月合乃,也都是景教徒。按竺邇之孫趙世延,月合乃曾孫馬祖常,在元代並稱為兩大文豪。

元朝建立後,景教隨蒙古族入主中原,在中原地區各地傳播。自成吉思汗以來,蒙元統治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一視同仁,皆為我用」的政策。元世祖忽必烈曾對馬可波羅說:「有人敬耶穌,有人拜佛,其他的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曉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們,求他們庇佑我。」1235年春,在鄂爾渾河畔回鶻汗國古城舊址附近興建的哈剌和林,是早期蒙古帝國的中心。城內居民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穆斯林商人和使臣的住區,也是市場的所在地,另一部分主要是漢人工匠的住地。城內除清真寺和佛寺外,還有一所景教寺(禮拜堂),建在大汗宮殿萬安宮的附近。信奉景教的多系蒙古貴族、諸王近侍、御醫、官吏及一些色目人。景教徒作為色目人,在政治上、法律上享有僅次於蒙古人的優越待遇。景教教士同和尚、道士、答失蠻 一樣,可免除賦稅差役。在元代,雖然有佛教和道教的競爭、排擠,但有統治者的支持,景教仍然成為全國流行的宗教。元朝景教的發展與政治勢力的關係,從馬薛里吉思的例子可以得到說明。

馬薛里吉思是今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人。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鎮江志·大興國寺記》載:

薛迷思賢(今撒馬爾罕),在中原西北十萬餘里,乃也里可溫行教之地。愚問其所謂教者,雲天地有十字寺十二,內一寺佛殿四柱,高四十尺,皆巨木;一柱懸空尺余,祖師麻兒也里牙靈跡,千五百餘歲。今馬薛里吉思,是其徒也。

撒馬爾罕當時是景教盛行地區,東方教會大主教的駐地,1220年歸降成吉思汗。祖師麻兒也里牙是撒馬爾罕大主教,於希臘歷1501年(公元1190年)去世,故稱「千五百餘歲」。這裡清楚說明馬薛里吉思是景教徒,即蒙古人所稱「也里可溫」。《寺記》說:

公之大父可里吉思,父滅里,外祖撒必,為太醫。太祖皇帝初得其地,太子也可那延病,公外祖(進葯)舍里八 ,馬里哈昔牙 徒眾祈禱,始愈。充御位舍里八赤 ,本處也里可溫答剌罕 。至元五年,世祖皇帝召公馳驛進入舍里八,賞賚甚侈。舍里八煎諸香果、泉調蜜和而成。舍里八赤,職名也。公世精其法,且有驗,特降金牌以專職。九年,同賽典赤平章往雲南,十二年,往閩浙,皆為造舍里八。

由此得知,馬薛里吉思家族世代習醫,外祖撒必是撒馬爾罕名醫,善調製香果蜜丸舍里八。成吉思汗占撒馬爾罕後,其幼子拖雷(稱號為也可那延,一譯也客那顏,即大那顏)染病,撒必進葯舍里八,景教徒為他祈禱,才告痊癒。撒必因此成為御醫,取得「答剌罕」的身分,不僅免除人身隸屬關係和賦稅差役負擔,而且可享有各種特權,實際升入統治階級。1268年,拖雷子忽必烈召馬薛里吉思進宮,成為專職調製舍里八的醫官。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封他為宣命虎符懷遠大將軍,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 。馬薛里吉思由醫而官,以「忠君愛國」為名,開始建造教堂,「推廣教法」。《寺記》說:

馬薛里吉思雖登榮顯,持教尤謹,常有志於推廣教法。一夕,夢中天門開七重,二神人告云:汝當興寺七所。贈以白物為記。覺而有感,遂休官,務建寺。

馬薛里吉思於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正月至鎮江,八月改授明威將軍。至元十八年,在鐵瓮門夾道巷「舍宅」建大興國寺。再於豎土山建雲山寺和聚明山寺(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