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孔子的思想 第一節 儒家與古代文化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幾個大思想家之一,他創立的學派叫做儒家。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名稱,絕大部分與該學派的基本思想有關,如道、法、兵、農、名諸家,有的與創始人的姓名有關,如墨家,而儒家之名則與孔子的儒士地位有關。

在周朝的等級社會中,士是貴族中的最低一等。他們依附於高級貴族,從事戰鬥、守衛以及一些文職工作,如觀象授時,卜筮吉凶,記錄史實,參贊禮儀等等。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定,從舊的社會組織中遊離出一批有人身自由又有專業知識技能的人,他們也被稱為士。統治者要鞏固、擴大自己的勢力,需要士的幫助,士為謀生、進身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願意為統治者效力。當時士階層人數相當多,也非常活躍,他們的活動有力地影響了各諸侯國的盛衰以至整個歷史進程。「儒,柔也。」(《說文解字·人部》)在士當中,除了武士、「雞鳴狗盜之徒」 以外,星祝卜史、神仙方士等人都可稱為儒或儒士。孔子就是一位掌握六藝 的儒士。

先秦的儒士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於古代文化有一種特殊的崇敬與信仰。他們認為包括六藝在內的古代文化是華夏的光榮祖先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人都是「生而知之」的聖人。只有華夏古文化才能靠訴我們什麼是真理,什麼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它們引導我們的先人從黑暗走向光明,從野蠻走向文明。華夏之為華夏,華夏與夷狄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能不能掌握這種文化。夷狄如果學習並認同華夏文化就成為華夏,相反,華夏如果放棄自己的文化就成為夷狄。

因此儒家有強烈的復古傾向,以為遠古聖人統治的時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是後世永久追求的目標。對於他們來說,今天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人們脫離了古道,未來之所以有希望,是因為有可能復古。

孔子認為古代的美好不僅在於那時的善人善政是今天所沒有的,就是當時民眾的缺點也比現在人的缺點可愛。譬如說古人的狂只是敢於放言,現在人的狂就是放蕩;古人的矜持只是不能觸犯,現在人的矜持則是蠻不講理;古人的愚只是直率,現在的愚則是欺詐。

孔子對於古代文化的信仰是相當虔誠的。他說自己的學術態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意思是對於古代聖哲所創建的文明大道,衷心喜歡,虔誠信仰,以宣傳它們為天職,決不提出自己的新見解。雖然他並不是不提出新的見解,但是每一個新見解對於他來說,都是古已有之,只不過人們把它遺忘了,由他重新發掘出來而已。那麼古代聖哲的文明大道究竟是什麼呢?

華夏的遠古時代有堯舜,他們都是偉大的聖人,孔子對他們的讚美是無以復加的。「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也。」(《泰伯》)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是遵循天道的人。老百姓不知如何稱讚他。他的功績是多麼偉大,他的典章制度是多麼輝煌!「無為而治,其舜也與!」(《衛靈公》)「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泰伯》)舜貴為天子但他從來不謀私利,他對天下是無為而治,讓百姓自由生活。那麼堯舜所開創的是一個什麼時代?這是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所說的沒有階級、沒有宗法制度的大同時代。堯舜之後,禹、湯、文、武、周公以來,是小康時代,這時有了私有財產,有了禮義和宗法制度,雖然不如大同,但是在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的時候,也是相當美好的。周公制禮作樂,借鑒了夏商二代的禮制,使周禮文彩豐富,美崙美奐。

孔子說,他的志向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史記·孔子世家》)。這是因為,大同時代已經過去,孔子對於堯舜之道只能是「祖述」,準備到將來有條件的一天,給人們去實行。當時唯一可行的是文武之道,應該以它為治平天下的憲章。所以孔子一再表示,他擁護周朝的制度,他要在魯國再造一個東方的周朝。為周朝制禮作樂的周公是他敬仰與學習的楷模,他年輕時常常夢到周公,年老以後理想不能實現,不能常常夢見周公,這使孔子感到非常難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