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季節性的民俗體育 第四節 龍舟競渡

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端陽節,在我國南方各地有進行龍舟比賽的習俗,俗稱「龍舟競渡」或「競渡」。這一習俗至今仍在我國15個省、區內流行。有的學者研究了各地的方誌後發現,有12個省區的227種方誌中有競渡的記載,其中與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台灣等地有關的就有100多種。龍舟競渡是我國古代十分普及的一項體育娛樂活動,南起珠江、閩江,北到黃河流域,人們到處可以看到龍舟戲水的熱鬧場景。

端陽節的龍舟競渡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者屈原有著密切的聯繫。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一位對祖國忠心耿耿的大夫,因為剛直不阿,不肯與朝廷里的昏君貪官同流合污,被放逐到汨〔mi 蜜〕羅江。公元前278年2月,秦國大將白起率兵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痛欲絕,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滅亡,就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汨羅江,以身殉國。當地的漁民聞訊急忙划船去救他,這種活動一直相沿下來,逐漸成為習俗(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每年這個時候,人們就聚集在江邊、湖畔,舉行划船比賽,來紀念這個偉大的愛國者。除了這個今天廣為流傳、婦孺皆知的傳說以外,關於龍舟競渡的起源,還有多種說法。如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吳國的伍子胥(《曹娥碑》);有的說競渡起自越王勾踐(《溫州府志》);雲南白族的傳說是為了紀念殺蟒英雄段赤誠;有的說是紀念一個殺死青龍的老人;有的說是紀念傣族的英雄岩紅富。聞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一文中則認為可能是起源於史前的圖騰祭祀,這種說法為不少學者所贊同。儘管關於競渡起源的說法五花八門,相差很遠,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這就是各地的競渡都離不開一個龍字。這也說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大家庭,被世人稱為龍的傳人的確名副其實。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在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裡,最重要的莫過於風調雨順了。因此,有呼風喚雨、興波作浪本事的龍自然就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從遠古開始,龍就代表著威嚴和力量,可以保佑人們度災免難。龍船在我國出現得很早,至少在西周就已經有周天子乘龍舟的記載(《穆天子傳》)。漢代也有將粗粗的桐木製成虯〔qiu球〕龍舟的事情。因為龍有這樣的神力,人們相信把船打扮成龍的形象就會鎮住水中的妖魔鬼怪,行船時就會平安無事。居住在海邊的古代吳越人,在下水時也習慣在身上畫滿燦爛的龍鱗,將自己打扮成龍的模樣,以防止水神作祟(《說苑·奉使》)。

競渡除了紀念意義以外,我們還應當注意到這項活動開展的時間正是南方緊張的插秧結束後的農閑時節。利用這種朝氣勃勃的娛樂活動讓身心得到放鬆,精力得到恢複,正說明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不僅會勤奮地勞作,而且會愉快地生活。

龍舟競渡最初只在長江下游一些地區進行,東漢後逐漸擴展到其他地方,南北朝時成為全國性的節令性活動,隋唐時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比賽時,岸上擠滿了觀眾,喝彩聲、號子聲、鑼鼓聲響成一片,聲震雲霄(《隋書·地理志》)。唐代的龍舟比賽設置了錦標,就是在終點豎一竹竿,竿頭上掛錦彩,奪到錦彩就稱為奪標。這使得龍舟競渡成為一項激烈爭奪、扣人心弦的體育比賽。唐朝人張建封的《競渡歌》給我們勾畫了一幅生動的龍舟比賽圖:「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全唐詩·張建封》)

唐代以後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特別是皇帝居住的京城如唐代的長安,宋代的汴梁,明清的北京,龍舟競渡成為五月端午節節日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向豪華奢侈的方向發展,成為皇室貴族們觀賞的一項大型表演。宋代京城裡的龍舟競賽是汴梁城金明池裡由水軍表演的一系列水上節目中的一個。其時,有一個只供觀賞的長達三、四十丈,寬三、四丈的大龍船,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甲板上建有10間小閣子間。為了防止這個龐然大物傾覆,船底有鐵制的大圓盤作為鎮倉之物。諸小船將這個大而無用的傢伙從船倉里拖出,如眾星捧月,組成船隊,划到皇帝駕臨的水殿。繼而是由小龍船、虎頭船、飛魚船和鰍魚船等列成陣勢,進行各種隊形的表演,如圍成大圓陣的「旋羅」,小圓陣的「海眼」和船隻交叉碰頭的「交頭」。最後,作為壓軸戲進行的是船隊的奪標競賽。船隻在水殿的東西列隊,在殿前的水中插一根竹竿,上面掛有錦彩銀碗,稱為「標竿」。只見號令大旗一揮,頓時鑼鼓喧天,舟楫如飛,各型船隊分別參賽三次,奪得標竿者為勝(《東京夢華錄》)。

與官方這種浮華的龍舟競渡相比,民間的賽龍舟則更多地保持著淳樸的鄉土氣息和神秘的祭神色彩,如黔東南清水江流域苗族的龍船節就是如此。這裡的龍船節一般在農曆五月下旬進行,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清江寬深處就出現了許多古色古香的龍舟。清人徐家干記錄道:「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苗疆聞見錄》)《鎮遠府志》也記載道:「清江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作龍舟戲,形制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合併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皆站立划槳,險極。」

苗族用來比賽的龍舟是由三根高大的杉木或桐木挖槽而成的獨木舟捆紮而成,中間的約25米長,叫母船,兩邊的各約15米長叫子船。大母船的船頭裝飾一人多高的大龍頭,龍頭用柳木精雕而成,頭上裝有一副粗大的木製水牛角,龍頭挂彩懸綢,將活雞、鴨、鵝、羊、豬等,掛在龍鬚上或放在母船上。母船的尾部有一插口,插著一束芭茅草或稻草,這就是「鳳尾」。龍船的指揮人是村寨中德高望重者擔任的鼓主。在鼓主的指揮下,鑼手、舵手、篙手、水手等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在龍舟節時,沿江各苗家村寨都要劃本村的龍舟在清水江中比賽,賽龍舟前必須插完秧,否則被別人看不起,另外平時有小矛盾的人,一上龍舟就得握手言和,於是賽龍舟又起著調整鄰里關係,增強村民友誼的社會作用。苗族的龍船節,活動內容龐雜,除賽龍舟外,還有鬥牛、賽馬、斗鳥、舞蹈和對歌等。

由於賽龍船是一種娛神競技活動,因此有一系列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龍舟下水之前,要安好龍頭,並由巫師主持隆重的祭祀儀式,置辦酒、肉、香案敬山神、河神、保護神。巫師殺一隻白公雞,砍下雞的一隻翅膀夾於香案邊的馬桑樹權上,以祈求「嘎哈」(保護神)庇佑龍舟的安全。然後,由巫師「打卦」,看是否宜於下水,如卦像不吉,說明神靈尚未恩准,就繼續打卦直至出現吉卦為止。賽龍舟還有種種為村民們嚴格遵守的各種禁忌,如水手不能綰褲腳,在龍舟里吃飯不能用筷子,要用手抓食,飯食須由有福氣的中年婦女烹飪,蒸飯時不能倒淘米水,煮肉時不準在鍋里翻攪,婦女不準上船等等。

大概是由於龍舟競渡特有的龍文化獨具魅力,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歲月之後,這一活動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引起了人們更為濃厚的興趣,1995年6月在我國湖南嶽陽舉辦了第一屆世界龍舟錦標賽,古老的龍舟正在走向世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