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球類活動 第五章 古代摔跤

在《水滸》第七十四回中,有一段關於摔跤比賽的精彩描寫,說的是梁山好漢、摔跤能手燕青與號稱「擎天柱」的任原的一次擂台賽。在這次比賽中燕青採用後發制人的策略,先以靈活的步法與對手周旋,待到這個大漢腳步一亂,就「搶將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獻台邊……把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台來。這一撲,名喚做鵓鴿旋。」從這一回的其他描寫中我們還知道,摔跤在宋朝叫做「相撲」。摔跤賽是有獎品的,燕青打擂的這次比賽,獎品除了一匹全副鞍馬,還有在「山棚」上放著的其他一些「物件」。宋代的摔跤有名為「相撲社條」的比賽規則,其中的一條是「不許暗算」,在比賽中還可以用腳踢。摔跤比賽在當時深得人們的喜愛,不僅有州官親自主持,觀眾也多達數萬人。

摔跤是一項非常古老的體育運動項目,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經歷了許多變化,上面所講的這種宋代的摔跤,正是漫長的摔跤發展史中的一個片斷。

中國古代沒有「摔跤」一詞,最早是用「角抵」、「角力」,以後又有「手搏」、「摔〔zuo昨〕胡」、「相撲」、「拍張」等等。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還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在秦漢時期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大約在距今4600多年前,黃帝的部落與蚩尤的部落在涿鹿(現在河北涿縣)進行了一次大戰,蚩尤部落的人頭上戴著角,「以角抵人」,銳不可當。所以後來這一帶的老百姓中流傳著一種頭戴牛角,三三兩兩互相抵斗的遊戲,叫做「蚩尤戲」(《述異記·卷上》)。這種角抵是中國最古老的格鬥形式之一,後來的一些對抗性的體育活動像拳術、摔跤,都與角抵有直接的關係。在西周,人們把徒手搏鬥稱為「角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軍事訓練內容。每年冬天,周朝的天子就要把他的將帥們召集在一起,讓他們練習射箭和角力,並親自檢查訓練效果(《禮記·月令》)。由於角力也是一種比賽,角力的雙方不僅要鬥力、斗勇還要鬥智、斗謀才能制服對手,這對於那些熊腰虎背、愛好衝鋒打仗的武士們來說,也是一項很富有刺激性的娛樂活動。所以,到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徒手肉搏的角力實際上成了一種練武與娛樂結合在一起的活動。人們常常以角力取樂,1955年在陝西長安縣客省庄出土的一件青銅製成的戰國時期的摔跤透雕,使人們看到了當時民間角力的生動情景。只見兩個大漢只穿著長褲,上體赤裸,各自一手扣住對方的腰,一手扳對方的腿,糾纏在一起,相持不下,難解難分。大漢們的身後各有一匹馬,在靜靜地等待著這場比賽的結果。這是至今人們所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摔跤形象。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從此天下平定,可以永享太平了,禁止老百姓私藏武器,練武習武的風氣也衰落下去。角力改為「角抵」,成為一種專門供宮廷欣賞的表演,叫做「角抵戲」。秦朝的第二個皇帝胡亥就很愛看角抵,當這位秦二世在甘泉宮中有滋有味地欣賞角抵戲的時候,什麼人也別想打擾他,就是丞相李斯有重要的國事來求見,也要吃閉門羹(《史記·李斯列傳》)。

到了西漢,國力強盛,統治階級文化娛樂的需要更加強烈,於是,角抵戲的內容不斷增加,最後發展成為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包括角力、歌舞、雜技、魔術等各種娛樂形式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表演。角力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項表演,但是深受人們的喜愛。漢代的許多皇帝,包括漢武帝都是角抵戲的熱心愛好者和支持者,特別是漢哀帝對別的文娛活動都沒有興趣,唯獨喜歡看角力比賽(《漢書·哀帝紀》)。一些高官顯貴也精於摔跤,如漢武帝的重臣,金日磾〔di滴〕就善於摔胡,當他發現莽何羅謀反時,採用摔胡手法,一下子就將莽何羅摔在殿下(《漢書·金日磾傳》)。三國時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公元242—283年),也喜歡觀看相撲。但是像許多昏庸的帝王一樣,孫皓也有著病態的觀賞心理,他命令宮女們頭戴飾有垂珠的金首飾進行相撲比賽,供他取樂,在相撲中這些貴重的首飾大量損壞,就讓工匠們不斷製作新的更換(《古今圖書集成》第四二二冊引《江表傳》)。

從出土文物來看,到漢代已經有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摔跤,一種是上面提到的戰國摔跤透雕中的摔法,一手抱對方的腰,另一手扳對方的腿;另一種摔法是197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鳳凰山秦墓中木篦上的漆畫《摔跤圖》中的方式:無固定抱法,可使用擊、打、摔、拿等多種形式;還有一種是吉林集安洞溝出土的東漢高句麗角力圖中的固定摟抱對方腰部的摔法。這些出土文物中的角力者都是上體裸露,只穿長褲,或者短褲,孔武有力的壯漢。

摔跤是一種格鬥技術,它需要各種類型摔跤好手之間的較量、切磋,以便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摔拿搏擊方式吸取營養,發展起來。中國古代摔跤家們這種交流的機會是很多的,如與摔跤術頗為發達的西域的交流就頻頻出現於史書,上面提到的金日磾就來自匈奴。當然,由於當時人們狹隘的民族情緒,常使這種較藝交流成為生死之爭,有時會出現傷殘甚至摔跤手當場殞命的嚴重後果。如晉武帝司馬炎時,從西域來了一個精於摔跤的胡人,所向披靡,晉人不敢與他交手,晉武帝感到面上實在無光,就到處招募勇士,最後徵召到有一身勇力的庾東,與這個胡人進行了激烈爭鬥,將其摔死(《晉書·庾闡傳》)。

由於摔跤逐漸成為酒宴慶典、招待來賓時的一項不可缺少的表演內容,從南北朝開始在宮廷衛隊中就逐漸出現了「角抵隊」,專門練習和表演角抵(《隋書·禮儀志七》)。到唐朝,這種專業的摔跤手有了更加正規的組織叫「相撲棚」,這種專門為宮廷進行表演的職業相撲隊中集中了摔跤的高手,例如,唐代後期一個名叫蒙萬贏的摔跤手,反應靈敏,動作迅捷,十四五歲便被選進了相撲棚,長大後,與人相撲,所向無敵,不知贏了多少場比賽,因此,不僅得到豐厚的賞賜,還得到「萬贏」的美稱(《角力記·考古》)。唐代的皇帝,如穆宗、敬宗、文宗、僖宗都是摔跤的熱心觀眾。唐代的摔跤比賽往往是在各種節目都演完了之後,作為壓軸好戲最後上場,把整個表演推向高潮。摔跤是在十分濃烈的氣氛中進行的,先由左右兩隊雄壯的軍漢把大鼓敲得響徹雲霄,在震得人心都要跳出來的鼓聲中,摔跤壯士們袒露上體,亮出肌肉發達的銅肩鐵臂,雄糾糾,氣昂昂地登場,然後,你來我去,摟腰勾腿,使出渾身解數,不決出個高低雌雄,絕不罷休(《唐音癸簽》卷十四)。摔跤比賽往往進行得十分激烈,常常會發生「碎首折臂」的事故(《舊唐書·敬宗紀》)。比賽在一些技藝高超的力士們之間常常要持續很長時間,依然難分難解,就像當時有人在牆壁上畫了一幅摔跤圖,其上有一黑、一白兩條壯漢扭在一起,各不相讓。並題詩道:「愚漢勾卻白漢項,白人捉卻愚人骹(即小腿);如人莫辨輸贏者,直待牆始一交」(《角力記·雜說》)。這裡作者非常幽默地說,只有等到牆倒了兩人才能摔倒在地。

摔跤在唐代軍隊中也開展得相當普及,軍中也出現了一些善於相撲的摔跤高手,這些人粗獷勇武、氣勢豪邁。《唐語林》卷四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海守軍的四名摔跤好手,名叫富蒼龍、沈萬石、馮五千、錢子濤,在比賽前得到了一次特殊的「犒勞」,人們煮了一大鍋半生不熟、連筋帶皮的老牛肉,切成大塊,盛在大盤中請他們吃。其中三人看了心中發怵,不敢下口,只有馮五千,環眼圓睜,雙手拿過來,大嚼大吃。吃過後,進行摔跤比賽,馮五千大獲全勝。在唐代,普通老百姓也很喜愛摔跤,上面提到的宮廷相撲棚中的摔跤高手蒙萬贏成名後,經常被請去在民間傳授技藝,跟他學藝的青年人先後有數百人之多(《角力記·考古》)。

有的人甚至因為徒手格鬥技術高明而當上了大官。如五代時,滅了後梁,建立後唐,稱帝的庄宗李存勖〔xu旭〕很喜歡角抵,與人比賽時經常取勝。天祐〔you佑〕五年(公元908年)他對膂力出眾,善於角抵的李存賢開玩笑說,跟你摔一跤,如果你贏了,我賞你一個郡。當下兩人就交起手來,結果李存賢贏了,庄宗就封他為蔚州刺史(《舊五代史·李存賢傳》)。

宋代的摔跤,《水滸傳》已經給我們做了許多生動的描述。這一時期,摔跤在社會上更加普及,那種專為宮廷進行表演的職業摔跤手的人數越來越多。這些人在宋代叫做「內等子」,是一支有120個名額的隊伍。這些人不是從市井裡找來的能打架的烏合之眾,而是從軍隊里精選出的摔跤好手,由「隸御前忠佐軍頭引見司」管理,有了固定的選拔比賽制度,按照各人技藝水平的高低,領取不同薪餉。「內等子」不僅在宮內為皇帝摔跤,博得王公貴族的一笑,而且在皇帝出行時,握拳護衛在御駕左右,充當保鏢(《夢粱錄》卷二十)。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文化娛樂的需要,在民間也出現了大量的民間相撲藝人。這些走江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