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球類活動 第四章 古代滑冰

中國廣闊的地域和複雜的地形使各地的氣候大不相同,一到冬天,北國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潔白的冰雪世界,這為開展冰雪運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滑雪滑冰的技能。在隋唐時期生活在嫩江流域和黑龍江兩岸的室韋族人就有在雪地里「騎木而行」的記錄(《隋書·北狄傳》),就是足踏類似於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因為那裡氣候寒冷,積雪之厚能淹沒馬背,足踏木板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行進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溝中。這種木板,樣子像彈弓,四尺長,五寸寬,一左一右,系在兩腳上,在冰雪上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馬。唐代居住在額爾古納河至阿爾泰山一帶的回鶻〔hu胡〕族 ,在冰雪環境中也同樣在腳下繫上木板,用木杖支在腋下,非常迅速地在冰上滑行,「蹴輒百步」,當地人稱為「乘木馬」。而唐代時居住在現蒙古人民共和國東方省的拔野古人;善於狩獵,居然可以乘這種木馬在冰上追逐奔跑迅速的麋鹿(《新唐書·回鶻傳下》)。這種滑行器具的原理與大禹治水時使用的在泥地滑行的泥橇有幾分相似。顯然,這時在冰雪上滑行的裝備還比較原始,滑雪與滑冰通用一種用具。

冰上滑行也是一種良好的娛樂活動。在宋代時就有一種以人力牽拉的冰上遊戲,是在木板上鋪上一些墊褥之類的輕軟暖和的物件,兩三個人坐在上面,讓一個人拉著在冰上滑行,這種活動叫做「冰床」、「凌床」或「拖床」,因為這種活動最早是由於北方的少數民族發明的一種交通工具,所以也叫做「胡床」。宋代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提到過這種活動。宋代的皇帝也喜歡這些冰上的娛樂活動,在後苑裡「觀花,作冰嬉」(《宋史·禮志》)。明朝時,冰嬉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有些有錢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積水潭的冰面上玩這種冰床,將十幾張床連在一起,上面擺上酒,一邊飲酒驅寒,一邊滑行(《倚晴閣雜鈔》)。

但是,總的說來,一直到清朝以前,除了北方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外,冰雪運動開展得並不普及,而且方式也比較簡單。

清朝是中國古代冰嬉發展的黃金時代,這與統治清朝的滿族人的風俗習慣有直接的關係。滿族人(滿族的前身是女真人)長期生活在我國現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那裡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在這樣一種自然條件下生活,從小就學習滑雪滑冰,培養出了滿人高超的駕馭冰雪的能力。正是利用滿族人的這一特長,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就建立了一支善於滑冰的機動性很強的部隊,這就是他的部將費古烈率領的部隊。天命年間(公元1616—1626年),墨根城遭到蒙古的巴爾虎特部落的圍攻,眼看就要守不住了,努爾哈赤命令費古烈星夜馳援,於是費古烈命令士兵全部換上烏喇滑子(冰鞋),火炮由爬犁拉著,在嫩江的冰面上滑行如飛,一天一夜竟然滑了700里,滿軍趕到時,墨根城正處在千鈞一髮的緊急關頭,突然殺出了這一支生力軍,蒙古兵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他們是從天而降的神兵。

清王廷入關後,把滑冰的習俗也帶進了關內,滑冰成為軍事訓練的一項內容。每年冬至到三九,當冰凍得十分堅實時,清朝的皇帝就要在北京的北海或中南海觀看盛大的冰嬉(滑冰表演),來校閱八旗清軍滑冰。校閱的規模很大,每年10月份就開始準備,先是選拔參加比賽表演的選手,每一個旗,前鋒統領和護軍統領各選出滑冰高手200人,共有2000人參加校閱,由內務府提供冰鞋和服裝。校閱有速度滑冰和花樣滑冰兩種形式。速度滑冰要求完成「官趟子」的八種動作姿勢,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規定動作」,包括雙臂擺動式,背手跑冰式,彎道技術等姿勢。花樣滑冰的式樣更為繁多,有猿猴抱桃、鷂子盤雲、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鳳凰展翅、雙飛燕、大蠍子、搖身晃、香爐爪等十幾種。冰嬉結束後,按照參賽者的表演質量取三個等級的優勝者,每級三名,給予獎勵,頭等賞銀10兩,二等八兩,三等六兩。另外所有表演者每人發賞銀四兩,全部由內務府出(《皇朝文獻通考·樂考》)。現在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一幅清朝乾隆時的《冰嬉圖》將當時花樣滑冰的高超技藝,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冰上健兒們姿態各異,各顯絕技,魚貫而行,組成一條巨龍,蜿蜒盤轉,非常壯觀。有一首清人作的詩對當時的滑冰技術進行了形象的描寫:「鐵若劍脊冰若鏡,似履踏劍摩鏡行。其直如矢矢遜疾,劍脊鏡面刮有聲。左足未住右足進,指前踵後相送迎。有時故意作敬側,凌虛自我隨縱橫。是耶洛仙非列子,風胡能御波能凌。」(清寶竹坡《偶齋詩草》)

由於清軍入關後,滑冰的軍事作用越來越小,所以朝娛樂化方向發展得很快。滑冰與其他的文化娛樂結合而產生的新冰嬉形式也開始大量湧現,如滑冰與雜技相結合,出現了冰上雜技,像冰上爬竿、盤杠(即托著木杠滑行)、飛叉、耍刀、使棒、弄幡等等。一些民間的節日慶祝活動,像舞龍、舞獅、跑旱船等也都移到了冰上,在滑行中進行,別有一番風韻。冰床也有了新的發展,在木板下面鑲上了鐵條,大大加快了滑行速度。冰上拖床的活動開展得更為普遍,在太液池的五龍亭和中海的水雲榭前,每當天寒冰凍時,就有許多這樣的冰床出現在風景如畫的積雪殘雲中,床上坐三四個人,一人在前牽引,行冰如飛。更有人將若干拖床結連起來,由兩三人牽引,在高速滑行中歡飲高歌。在城外的護城河,還有人以這種拖床運送顧客(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此外,在古代中國流傳已久的足球也移到了冰上,出現了冰上足球,每隊有幾十人組成,按位置站好,然後將皮革製成的球拋起,球快落地時,大家飛快地滑過去爭奪,得到球的隊獲勝。如看到自己隊得不到,而對方有可能得到時就將球踢遠,再去爭奪(《帝京歲時紀勝》)。最初,清朝把這種活動作為一種軍訓手段,在軍隊中進行,後來也流傳到民間,20年代在什剎海和護城河上還常可以看到老百姓在玩這種冰上足球(《帝京歲時紀勝補簽》)。清代還有一種稱為「打滑撻」的冰上娛樂運動,在滴水成冰的時節,用水澆地,在地上堆成一個三四丈高的冰堆,瑩滑無比,然後讓身手矯健的兵士,穿帶毛的豬皮鞋,從上面挺身直立滑下,能順利地滑下來不摔跤者為勝(《清稗類鈔·技勇》)。這種運動要求有很高的身體平衡能力。

清朝的溜冰器具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冰鞋出現了單冰刀、雙冰刀兩種不同的類型。雙冰刀比較平穩,適合初學者練習。與現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較短,鞋的後跟有一部分下面沒有冰刀,這樣,可以在需要時用鞋跟觸及冰面以便停止滑行,或改變滑行方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