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球類活動 第三章 古代游泳

中國有波濤滾滾的長江大河,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水澤,南方更是水網交錯,溝渠縱橫,我們的祖先與水打交道已有漫長的歷史了。

以漁獵為生的原始人類往往選擇河岸湖畔作為自己的棲居之所,這樣不僅取水容易,打魚方便,而且交通也十分便利,只要乘一隻獨木舟,一個簡陋的木筏就可以很容易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水大大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範圍,在沒有道路,到處都有野獸出沒的環境里,這種水上通道起的作用一點不比今天的高速公路遜色。但是水又是非常兇猛的,一發起脾氣來,就像一條桀驁不馴的惡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害。在原始社會的帝堯時期,洪水就已經嚴重地威脅著我們祖先的生存,在古代神話中就有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游泳被淹死的故事(《山海經》)。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件彙編《尚書》中有洪水泛濫,人民飽嘗水災之苦的記載。有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在這種嚴重的時刻發生的。正是在與水作鬥爭,求得生存的過程中,人們逐步地掌握了與水搏鬥的各種本領。最初,人們發現瓠〔hu戶〕瓜(類似葫蘆的一種植物果實,比葫蘆大)是一種很好的飄浮工具,這個東西體積大,重量輕,有很好的浮力,也比較堅韌耐用,就將瓠瓜系在腰間飄過河去。《易經》里就有「包荒,用馮河」的記載,「包荒」就是瓠瓜,而「馮河」就是渡河的意思。後來人們經過反覆摸索,學會了游泳。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詩經》中就提到「游泳」一詞,「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詩經·谷風》)意思是說,遇到水深的地方就乘木筏,或乘船擺渡過去,而在水淺的地方就潛水或浮水渡過去。看來,那時候人們的游泳技術還不很高明,只是用於水較淺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水中活動的本領越來越強,泅水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在戰爭、生產和娛樂中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兼并戰爭打得越來越激烈,從平原打到山地,從陸地打到水上,水戰也成了重要的作戰方式之一。兵書《六韜·奇兵篇》把越深水渡江河的本領稱為「奇技」。不僅南方各國都非常注重遊泳泅水訓練,就是北方國家有時也不得不這樣做。例如,春秋時,齊國軍隊準備北上攻打一個叫孤竹離技(今河北盧龍南)的小國,又怕精通水性的越國水軍乘虛偷襲,決定做好與越軍進行水戰的準備,在丞相管仲的指揮下,特意修了一個又大又深的水池讓士兵練習游泳,能游的賞給千金,不能游的則罰交千金,這一招非常有效,士兵們個個努力學習游泳,後來在越軍來犯時,齊國已練出五萬水軍,果然大破越軍(《管子·輕重甲第八十》)。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戰國時期的一個宴樂漁獵攻戰紋銅壺生動地描繪出當時水戰時士兵划船、游泳的情景。在1965年於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一個戰國宴樂習射水陸攻戰紋銅壺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水戰廝殺的生動場面。

泅水游泳在後來各個朝代的戰爭中也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五代時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淮南軍與楚軍在朗口交戰,楚軍選出精通水性的50名士兵,用荷葉水草罩在頭上為掩護,手拿長刀,乘著濃濃的夜色,浮水而下,摸進敵營,到處放火,大軍乘勢進攻,就這樣裡應外合,大獲全勝(《資治通鑒·後梁紀一》)。50年後,在後周與南唐的一次水戰中,後周的潛泳好手們也是在夜裡偷偷地潛入南唐戰船下,神不知鬼不覺,用鐵鏈把敵人船隻拴在一起,然後發起攻擊,南唐的船進不成,退不得,被打得落花流水,後周的主將張永德高興極了,解下自己腰間的金帶獎勵立了功的游泳能手(《資治通鑒·後周紀四》)。公元1272年在宋朝末年的抗元戰爭中,南宋將領張貴奉命增援被元軍圍困的襄陽,他招募了兩個水性極好的壯士給在漢水南岸的郢送求援信,這時元軍早已把襄陽城團團圍住,在河道里密密麻麻地布下木樁,用鐵索連成一片縱橫交錯的網,根本無法行船。於是,這兩個壯士就一路潛水,遇到木柱就用鋸子鋸斷,最後終於將信送到,然後,又從郢潛回襄陽報告(《宋史·張貴張順傳》)。

潛水、游泳,不僅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在古代戰爭中被廣泛使用,同時也是重要的生產手段,特別是在南方,游泳、潛水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謀生手段,人們從小就學習游泳,正如宋代詩人蘇軾(公元1037—1101年)在《日喻》中寫的,南方有許多潛水能手,他們一年四季住在水邊,七歲就在水中跑來跑去,10歲就會游泳,到15歲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潛水了。有的漁民的水下技藝高超得令人叫絕,宋代歷史學家談遷曾經提到過一個水性極好的漁夫,這個漁夫可以一個猛子扎入水中,不一會兒功夫躍身而出,一手各握一條魚,嘴裡還銜著一條(《北游錄·記聞上》)。到了明代,南方水鄉的潛水好手們的潛水技術已經達到令人驚奇的程度,以采蚌為生的人在腰間繫上一長繩,繩子的另一頭拴在船上,然後提著籃子躍入水中,可以一下子潛到水下四五百尺的深處去采蚌(《天工開物》)。

戰爭和生產的需要有力地促進了游泳技術的發展。人們憑藉自己高超的水中技術,在水中得到充分的自由。水成了人的朋友,江河湖海成了大自然贈給人類的天然遊樂場,水上運動成了一種趣味無窮的娛樂活動。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出了不少「浪里白條」、「渾江龍」。儘管古代的文人們只是在史書中零零星星地提到過他們,但是,就是在這一星半點的記錄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些古代游泳家令人驚嘆的技藝,就是今天的游泳健將也不敢小瞧他們。

在《莊子·達生》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和他的學生在呂梁看到一個瀑布從30仞的高處直瀉下來,水流湍急,就是魚鱉也不敢貿然到此,可是讓他們大吃一驚的是居然有一個漢子在潭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然後輕鬆自得地跳上岸來,披散著頭髮,大聲地唱著歌。這個人告訴孔子,他游泳的竅門就在於掌握了水流的規律,因此,即使在激流中也可以輕鬆自如地游泳。

晉人周處從小就練就了一身本領,他不僅膂力過人,善騎馬,好打獵,曾進山射殺猛獸,而且有常人不及的水性,曾跳入江中與蛟龍搏鬥,這一生死之搏進行得十分激烈,周處與蛟龍糾纏在一起,上上下下,時沉時浮,在水中行程數十里,歷時三天三夜,最後終於戰勝了蛟龍(《晉書·周處傳》)。這裡說的蛟龍大概是一種像水蛇的大型水中動物。

唐德宗貞元年間,一個名叫周邯的人,有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小僕從,年齡不大,水性極好,有「入水如履平地」和長時間潛入水中的本領,周邯稱他為「水精」。一次主僕二人船過三峽的瞿塘峽時,「水精」躍入湍急的江流,從水底撈出了許多「金銀器物」。瞿塘峽是三峽中最險的一處,在這裡河道突然變窄,江水洶湧,峽口還有一巨大的礁石,名為灧澦〔yanyu艷玉〕堆,當地水手視若鬼門關,有「灧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的說法,而這個勇敢的少年,竟敢在鬼門關前戲水,實在讓人佩服(《通幽記》)。如果說長江最險的地方是三峽,黃河最險處可能得數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龍門了,這裡由於地層的斷裂,河水形成巨大的落差,水勢極為險惡。但是生活在這裡的龍門人偏偏喜歡在這裡游泳,「上下如神」(《唐國史補》卷下)。

唐代有一個身手不凡的游泳家,名叫曹贊,他可以穿著一身衣服從百尺高的桅杆上跳入水中,然後,坐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像坐在席子上一樣。他曾經讓人把自己裝在一個口袋裡,並用繩子扎住袋口,投入江中,然後自己從口袋中解脫出來。至於他在水中輕鬆自如地沉浮出沒,翻轉迴旋,千姿百態的各種技巧動作更是使旁觀者目瞪口呆(《因話錄》)。

到了宋代,水上運動更是成為一種表演藝術,其中一個表演項目名為「水鞦韆」,就是在大船上立一個高大的鞦韆,表演者在鞦韆盪到與鞦韆架一樣高的瞬間從高空中一個跟斗跳下來,扎入水中(《東京夢華錄》)。鞦韆在這裡起一種活動跳台的作用。這顯然是難度極大的跳水表演,不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勇氣。宋太宗在金明池觀賞划船比賽時,曾命令將一隻銀甌投入水中,讓人泅水去取(《宋史·禮志》)。水上表演不僅有這種單人神奇的技藝,也有一些氣勢磅礴、撼人心弦的場面,宋代人周密在他的《武林舊事》中記錄的錢塘弄潮就是其中壯麗的一幕。在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每年仲秋時分,海水倒灌,形成高達數丈的潮水,勢如千軍萬馬衝壓過來,形成「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每年此時,不僅杭州的居民們傾城而出,來自各地的遊客們也聚集在江邊,就在「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推」的時候,只見幾百個東吳的水上健兒,一個個身上刺繡著花紋,披散著頭髮,高舉10面彩旗,爭先恐後,迎著海潮衝上去,在洶湧澎湃的千重海浪中,翻來轉去,而手中的旗子卻不曾沾濕一點。這些弄潮兒的技藝和膽量都是令人欽佩的。宋代詩人們不禁寫詩讚嘆道:「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