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球類活動 第二節 擊鞠(馬球)

馬球是繼足球興起後出現的又一個風行於中國古代社會的體育活動。中國古代的馬球稱為「擊鞠」,又叫「擊球」、「打球」。比賽時,驍勇的馬球健兒們,手持球杖,騎在賓士如飛的駿馬上互相爭逐擊球,以將球擊進球門的多少來決定勝負。

馬球在古代中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是唐代時由波斯(現在的伊朗)傳來的;有人認為是由吐蕃(現在的西藏)傳入中原的;也有人認為是古代中國自己創造的。「擊鞠」一詞最早出現在曹操的兒子、大文學家曹植在公元3世紀寫的諷刺曹丕縱情行獵作樂的《名都篇》中。但是,馬球的黃金時代是唐朝。馬球與古代騎兵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它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也是一種訓練騎兵騎術的軍訓手段。中國雖然從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學習北方游牧民族組建騎兵部隊開始就已經有了騎兵,但是當時的馬具還比較原始,騎兵也不是主要的作戰兵種。漢代的騎術受到沒有馬鞍和馬蹬的限制;而兩晉南北朝(公元265—589年)和隋代(公元581—618年)的重騎兵無論是人,還是馬,都是以重裝甲披掛,笨重不靈,馬的負擔很重,難以開展馬球活動。唐代為了爭取戰爭的主動權,也採取了大力發展騎兵的作戰方式,騎兵在唐代達到極盛。貞觀後40年馬匹多達70.6萬匹(《新唐書·兵志》)。與以前歷代騎兵不同的是,唐太宗看到了隋代重甲騎兵的弱點,建立起了快速機動靈活的輕騎兵,這就為馬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此外,唐代已經有完備的馬具,有鞍有蹬,大大提高了騎手駕馭馬的能力,戰馬不披甲也使馬的機動性大為提高,於是,騎手可以穩穩地坐在馬上完成各種劇烈的擊打動作,馬也可以輕鬆自如地左旋右轉。而打馬球又反過來有效地提高了唐代輕騎兵的騎術,成為重要的軍訓手段。唐玄宗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就曾下令全國軍隊開展馬球運動(《全唐文》卷三七五),馬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唐代一下子風行起來的。

唐代的馬球場,一般在大殿前鋪設,所以在史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某某殿、某某宮打球的記載。球場的其他三面有矮牆環護,球場的長度大約在1000步左右,表面壓製得十分平整,平坦得如同磨刀石,光滑得像一面鏡子,如唐詩中所說的「築場千步平如削」(韓愈《汴泗交流贈張僕射》),「平望若砥,下看猶鏡」(閻寬《溫湯御毬賦》)。有的奢侈腐化的王公貴族,為了誇耀自己的財富,在營建馬球場時,不惜財力,如唐中宗景龍年間,駙馬楊慎交甚至用油澆地來鋪制馬球場(《隋唐嘉話》)。球場如果管理不好,也會引起人們的議論,有時還會招致皇帝的責備,如唐憲宗就曾責問趙相宗儒:「聽人說你在荊州時,球場長草了,是怎麼回事?」回答道:「這是臣的死罪,場上確實有草,但不妨礙球的往來」(《唐國史補》)。在風雨天打球,就得在球場上用油布搭起帳篷,進行比賽。如果晚上來了球癮要打馬球,就點燃特製的大型蠟燭,形成一個「燈光球場」,五代時,吳主楊行密的兒子楊渥在其父死服喪期間,就是這樣打球行樂的(《通鑒紀事本末》)。球棍也叫鞠杖,是木製的,杖柄也有用藤做的,球杖下端呈偃月狀,外部包有牛皮,杖上有各種彩色花紋的裝飾。

馬球比賽分為單、雙球門兩種比賽方法,單球門是在一個木板牆下部開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後結有網囊,以擊球入網囊的多少決定勝負。由於球門很小,擊球入門需要很高超的技術,張建封在一首打球詩中寫道:「俯身仰擊復傍擊,難於古人左右射,齊觀百步透短門,誰羨養由遙破的」(《酬韓愈校書打毬歌》)。在飛奔的馬上持杖擊球,難於古人在馬上左右開弓,而要在百步內擊球入門,與戰國時有名的神射手養由基的「百步穿楊」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明人一首詩里說的「彩色球門不盈尺,巧中由來如破的」,擊球入門的難度如同射箭中靶(王紱《端午賜觀騎射擊毬侍讌》)。打雙球門的賽法與現代的馬球相似,以擊過對方的球門為勝。馬球比賽有一種撼人心弦的魅力,在一片平坦如砥的球場上,彩旗招展,戰鼓陣陣,號角聲聲,馬蹄疾如雨,騎手們身著錦衣,手持球杖,忽而俯身仰擊,忽而旁敲側打,在馬上翻上翻下,往來如風,時而像迴旋沖騰的激流,時而像席捲大地的暴風,追逐著那個在場上忽左忽右,疾如閃電,用硬木製成的如同拳頭般大小的紅色小球。呼叫聲,馬嘶聲,鼓號聲,喝彩聲,混成一片,令人驚心動魄。因為馬球也是用來練兵打仗的,比賽往往進行得十分激烈,而且有相當的危險性,常有傷害事故發生,輕的使人面目受損,重的可能致殘。馬也很累,以致於韓愈擔心早則一兩年,遲則三四年馬會累病(《汴泗交流贈張僕射》、《韓愈上張僕射第二書》)。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時,常山太守王俌準備投降史思明的叛軍,他的部將們得知後非常氣憤,就趁打馬球的機會,縱馬將王俌撞下馬來,亂蹄踏死(《資治通鑒·肅宗記》)。可見在當時的馬球比賽中受傷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不會以此為怪。

唐代出現了一些有著高超技藝的打球能手,如建中初,河北有一姓夏的將軍,力能開弓數百斤,在馬球場中央地上摞起10餘枚銅錢,然後,騎馬飛馳而來,用鞠杖擊打銅錢,每一擊都十分準確地打中一枚,飛起七丈(《酉陽雜俎》卷五)。在珍藏於故宮博物館的打馬球紋銅鏡上,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馬球健兒們正在驅馬疾馳,揮杆擊球。尤其難得的她們是四個英氣勃勃的女馬球手,顯示了盛唐時期我國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氣慨。

唐代的皇帝們大都是馬球迷,他們不僅愛看,而且也會打,有的還相當出色。唐玄宗李隆基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代表。有一次,吐蕃派使者來長安迎接金城公主,唐中宗請客人們觀看馬球比賽。吐蕃人善打馬球,看了比賽,覺得堂堂大唐帝國的球技也不過如此,於是提出要比試比試。一開賽,吐蕃隊果然十分厲害,唐朝的球隊不是對手,連連敗北。唐中宗見勢不妙,急忙派當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帶三個皇室子弟上場與10名吐蕃人對陣。只見「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大敗吐蕃球隊(封演《封氏聞見記》)。唐穆宗在長慶二年十二月,在宮中打馬球時,一名宦官突然墜馬,穆宗大受驚嚇,下馬後竟然不會走路,昏昏沉沉,三日不能上朝(《新唐書·敬宗記》)。宣宗打馬球時,騎一匹矯捷的駿馬,能在馬上持杖連擊數百擊,馬馳不止,迅若流電,軍中的打球老手們都為之嘆服(《唐語林·補遺》)。唐代的另一個皇帝唐僖宗,雖然治理國家十分無能,但是特別會玩,喜歡騎射、舞劍弄槊、蹴鞠、鬥雞,尤其精於打馬球。有一次,他對宮中專門給皇帝逗樂解悶的優人石野豬開玩笑說,如果以打馬球來考進士,我肯定可以得狀元(《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九》)。

在唐代章懷太子墓道的西壁上就有一幅大型彩色壁畫《馬球圖》,現存於陝西省博物館中,這幅壁畫使今天的人們能夠親眼看到1200多年前唐代馬球比賽激烈而生動的景象。

在唐代,不僅騎馬打仗的武人們喜歡馬球,就是舞文弄墨的書生們對打馬球也不生疏。每年科舉考試後,在祝賀新及第的進士活動中,就有一項在月燈閣舉行的馬球會。這時,那些在金殿對策時對答如流,筆走龍蛇的書生們,又都成了身手矯健的馬球行家。有的進士的球技甚至超過軍隊中的馬球高手。在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月燈閣球會上,幾個神策軍中的軍官,仗著自己球藝高超,全不把這些書生們放在眼裡,在球場里趾高氣揚,發出挑戰。只見新及第的進士劉覃縱馬揮杆,躍入場內,快如閃電,只幾下,便截下對方的球,然後將球輕輕一挑,掄圓了球杖向空中擊去,小小的球如同彈丸般地衝天飛去,竟然無影無蹤,軍官們目瞪口呆,在幾千觀眾的哄然大笑中,滿面愧色,垂頭喪氣退出場去(《唐摭言》卷三)。

唐代的婦女也愛好馬球,皇宮中宮女們也以打球為樂。在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女打球俑。在打馬球風氣的影響下,一種名為「驢鞠」的騎驢打球活動也應運而生。驢,體型較小,跑得也慢,所以騎驢打球深受婦女們的喜愛,於是,驢鞠成為一種唐代的女子體育運動。唐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乂〔yi義〕,就很喜歡觀賞女子驢鞠,不惜每天花錢數萬,將小小的毛驢打扮得富麗堂皇,女騎手們一個個花枝招展(《舊唐書·郭英乂傳》)。這種驢鞠在宋代的宮中依然存在,被稱做「小打」,以區別於騎馬打球的「大打」。

馬球在唐代還傳到了日本。

到了宋朝,宋太宗曾下令制定出關於打馬球的詳細規則,使我們知道,當時的馬球已是一項高度程式化的活動。球場設在大明殿前,兩個石蓮花座的木製球門高約丈余,分置球場東西兩側,比賽分左右兩朋(隊)進行,有守門員。宮中樂隊在兩廊設有鼓樂,雙方球門旗下,還各有五面戰鼓,左朋衣黃襴 ,右朋衣紫襴,馬尾都要打結。在鼓樂聲中,由皇帝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