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球類活動 第一節 蹴鞠(足球)

足球在今天被稱為世界頭號體育運動,在五大洲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可以看到足球在孩子們的腳下蹦蹦跳跳,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踢來滾去。每逢世界盃大賽,地球上有近一半的人被綠茵場上那個黑白相間的皮球所吸引,通過電視追蹤它滑過的軌跡。足球不僅給球星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崇高的榮譽,他們不論走到哪裡,都有鮮花在迎接。

然而,這些足球明星們是否知道,這個風靡世界,給他們帶來如此好運的足球是由中國發明的?當然了,那時候,這項體育活動在中國不是被叫做足球,而是被稱為「蹴鞠」〔cuju促居〕或「蹋鞠」。「蹴」和「蹋」都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就是球,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踢足球。

蹴鞠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國的遠古時期,但是它是怎樣出現的,由於年代久遠,難以描述它最初的發展軌跡。根據公元前1世紀西漢人劉向《別錄》的記載,蹴鞠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蹴鞠是黃帝發明的。大約在4600多年前,北方的黃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部落在名叫逐鹿的曠野打了一個大仗,這一場惡戰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後,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取得了勝利,但是想起在戰鬥中的慘重傷亡,黃帝余恨未消,為了泄恨,就把蚩尤的胃塞滿毛髮,做成球讓士兵們踢(《十大經·正亂》)。黃帝是華族的始祖,因此,後人常常將許多東西的發明權歸於黃帝,這種說法缺乏足夠的論據。另一種說法認為蹴鞠是用來訓練士兵的,出現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這種說法也同樣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因為在戰國時期,蹴鞠就已經是相當流行的娛樂活動了。蹴鞠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還是一個歷史之謎。

戰國時期,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市發展得很快。戰國前,城市規模都比較小,佔地面積縱橫不到300丈,人口不過3000戶。而戰國時許多大城市,像趙國的邯鄲、魏國的大梁、楚國的郢〔ying影〕、秦國的咸陽、齊國的臨淄都已成為相當繁華的都市,僅臨淄一城居民就有70000多戶,街上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擦背。社會的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都開展起來了。戰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蘇秦在臨淄遊歷後,這個城市的繁華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稱讚臨淄的富足並說那裡的居民除了喜歡音樂,經常演奏各種樂器,如吹竽、鼓瑟、擊築、彈琴和鬥雞、養狗,下一種叫六博的棋外,還喜歡蹴鞠(《史記·蘇秦列傳》)。踢足球成為當時社會上風行一時的娛樂活動,甚至出現一些愛踢球愛到不要命地步的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項處的人生了病,請齊國臨淄名醫倉公看病。倉公給他開了葯後,告訴病人千萬不要勞累,否則會吐血而死。可是項處球癮難禁,實在控制不住,還是去踢球了,結果出了一身大汗,吐血身亡。

戰國時,不僅在齊國、魏國這些北方地區人們有踢球的習俗,就是在南方一些地方,如楚國,民間也將踢球作為一種娛樂活動。戰國後期生活在南方的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就是一個足球迷。史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當了皇帝後,他的父親也進了宮,成了太上皇。可是讓劉邦感到奇怪的是這位太上皇雖然吃著山珍海味,穿著綾羅綢緞,榮華富貴到了極點,卻成天悶悶不樂,好像有滿腹心事。一問才知,這位劉太公以前在市井中混日子時別無所好,就是喜歡鬥雞、蹴鞠,經常同一些殺豬屠羊、酤酒賣餅的好友們在一起踢球取樂。自從進了深宮,踢不到球了,因此心中不暢。劉邦就命人仿照家鄉豐邑(今江蘇省豐縣)的樣子改建離長安不遠的驪邑,取名為「新豐」,並讓豐邑的人搬遷到新豐,於是劉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舊們在一起鬥雞、踢球了(《西京雜記》卷二)。

在整個漢代(公元前206—220年),蹴鞠也一直是上層社會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漢武帝不僅在他俘獲的俘虜中尋找蹴鞠的高手,帶回宮中為他表演,有時甚至自己也禁不住下到場里去踢幾腳(《彈棋經·序》)。漢成帝也是個足球迷,又愛看又愛踢,大臣們勸他不要再踢了,因為踢足球是一項劇烈的運動,容易傷神勞體,像萬歲爺這種身份的人在球場上跑得氣喘吁吁,既有傷龍體,又有礙觀瞻。但是,漢成帝太喜愛踢球了,一時難以割愛,命令大臣們獻上別的好玩而不使身體勞累的遊戲來。大臣們只好發明了一種叫彈棋的遊戲來轉移皇帝的足球興趣(《西京雜記》卷二)。

但是,漢代的蹴鞠與戰國的相比有明顯的不同,蹴鞠在漢代不僅僅是一種為人們所喜愛的娛樂活動,更是一種軍隊中廣泛使用的軍事訓練手段。漢代時,北方的匈奴十分強盛,不時南下騷擾,嚴重地威脅著漢朝的邊境。匈奴人從小練習騎射,弓馬嫻熟,以騎兵為主,來無影,去無蹤,有高度的機動性。為了抗擊這樣的對手,漢朝在長達百年的漢匈大戰中也發展起了規模宏大的騎兵集團,戰國時期那種以步兵為主,車騎為輔的時代讓位給了以騎兵為主的時代,騎兵成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但是,騎兵由於長時間地以一種固定的姿勢騎在馬上,易於疲勞,腰部肌肉容易勞損,特別是漢代騎兵的馬具尚不完善,還沒有馬鞍和馬蹬,腿部易於僵麻。在這種情況下,過去只是作為娛樂活動的蹴鞠就成了絕好的軍訓手段,用來糾正長時間騎馬給士兵身體造成的片面影響,蹴鞠不僅可以提高士兵的耐力,活動肢體,更能使因騎馬而運動不足的下肢得到充分的鍛煉,使戰士矯健、敏捷,而且還可以活躍兵營生活,鼓舞士氣,因此,在漢軍中得到廣泛的開展。

漢代的蹴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娛樂表演性質的花法蹴鞠,踢時不受場地的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踢出各種花樣。從漢代的畫像石(磚)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花法蹴鞠甚至可以與舞蹈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難度很大、舞姿優美的足球舞。另一種就是在軍中開展的,按照一定規則在球場上進行的對抗性比賽,這種比賽可以在宮苑中專門建造的「鞠城」中進行,也可以在野外比較簡陋的球場上進行。宮內的足球場,四周有圍牆,所以叫做「鞠城」。在鞠城的兩端有新月形的球門,是「鞠室」,相當於今天足球場上的球門。野外的球場沒有圍牆,在地上挖坑作為「鞠室」。西漢大將霍去病在遠征匈奴時,就曾命令士兵在野外辟出一片球場,練習蹴鞠(《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代的足球比賽是怎樣進行的,由於缺乏足夠的史料,還有許多疑問,如,比賽的雙方各有幾個球門?裁判是一個還是兩個?比賽時有多少參賽者上場?球場是什麼式樣等等。人們對這些問題有種種不同的看法。東漢的李尤曾經寫了一首關於足球的詩《鞠城銘》,對足球比賽進行了描述:「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蹴鞠球圓而鞠城牆呈方型,是依照自然界天圓地方的陰陽規律而設計的,鞠的兩端有月形的球門,兩兩相對,一邊六個。比賽設有裁判,按照一定的規則公平執法,不因親疏遠近而有所偏袒,大家也就沒有什麼可埋怨的。李尤的描寫使我們大致知道漢代的足球比賽採用兩軍對壘的踢法,爭奪十分激烈,以攻入對方鞠室中的球數多少決定勝負。

應當注意的是,漢代的蹴鞠不僅是一種有很強娛樂性的練兵手段,而且人們還從中看到了「蹴鞠亦有治國之象」,認為在進行蹴鞠比賽時,人們要遵守蹴鞠規則,服從裁判的裁決,這就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遵紀守法的教育(《文選》卷一一)。而裁判員在比賽中嚴肅執法,公正無私,小小的蹴鞠都是這樣,更何況治理國家這樣的大事呢(李尤《鞠城銘》)。寓教於樂,充分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這一我國古代體育的鮮明特點在漢代足球中就已初見端倪。

足球作為軍事訓練的手段一直持續到東漢三國時期,這段時期連年征戰,人們除了練習騎馬、射箭,就是學習蹴鞠(《太平御覽》卷七五四引《會稽典錄》)。一些善於踢球的人,還會得到君主們的賞識,如一個名叫孔桂的人,因善於踢球,深得魏武帝曹操的歡心,就留在魏武帝身邊侍奉(《太平御覽》卷七五四引《魏略》)。

由於蹴鞠在漢代有重要的軍事作用,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里把當時關於論述足球的《蹴鞠》25篇列入「兵技巧類」。可惜這些著述後來都失傳了。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古代足球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隨著馬球的興起,蹴鞠的軍事作用逐漸消失,又重新向以娛樂為主的方向發展,因此出現了一系列的改革,成為一項純粹的娛樂活動。首先,足球的製造技術來了一個革命。在唐以前,踢的都是實心球,就是在皮革做的球里填充毛髮(《漢書·藝文志》)。這樣的球重而且缺乏彈性,有利於鍛煉人的力量,但不可能發展出複雜的技術。球只能在地上滾來滾去,所以球門也只能是在地上挖的坑。唐代出現的充氣足球,是用動物的膀胱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