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一六、吳佩孚浮海南下

吳佩孚在天津車站這幾天,直軍情況更陷悲慘境地,至11月2日止,胡景翼部的先頭部隊已進入楊村,直軍不戰而退,灤州方面直軍在撤退中潰散,唐山一帶更是悲慘,日本方面消息,張宗昌一心一意想活捉吳佩孚,取其頭顱。吳的日籍顧問岡野增次郎獲得吉田茂的通知,日本政府願協助援救吳的性命,所以吉田茂主張吳立即遷至日本租界,可是吳佩孚在這一點上非常堅持,決不在兵敗後託庇租界。

11月2日楊村不守,馮軍由北倉逼近天津,吳在列車上假寐片刻,吳的左右不由分說,把火車開回老站,吳醒後大怒,連聲說:「誰要我上租界,我便要誰腦袋。」

吳同時向岡野增次郎說:「戰敗逃入租界苟全性命,是我所最不齒的,也是一個國家大員最丟國家顏面的行為,我決不做這種我生平最反對的事。設若不幸,我寧玉碎於此,也不願託庇租界以謀瓦全。日本政府對我的好意和足下奔走的熱忱,我是永矢不忘的。」

吳的左右見吳這麼堅決,只好面面相對,偷偷耳語,大家都了解局勢萬分嚴重,不上租界就是死路一條,可是吳佩孚卻處之泰然,大家不由疑竇叢生:「孔明先生兵敗時還有一套空城計,咱們大帥是打的什麼主意呢?」

吳好像看透了左右的心事,他慷慨悲壯地說:「我留在天津,看煥章(馮玉祥)把我怎樣。」

馮玉祥會怎樣?答案很簡單,他既然敢倒戈,什麼事情做不出呢!吳要留在天津就得做俘虜,不做俘虜只有自殺。吳的幕僚個個急得如熱鍋螞蟻,又不忍心丟下吳自尋生路。

在吳身邊,有海軍部軍需司長劉永謙(字六階),他鼓著勇氣對吳說:「我替大帥已經準備了一條軍艦,不如我們把車開到塘沽,棄車登船。」

這是死裡逃生的唯一之路。原來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早與奉系勾結,把艦隊帶走,劉永謙則和華甲運輸艦艦長為知己交,他在局勢惡化時就安排了這條船,以待最後關頭載吳脫險。他確知馮軍和胡軍都已距天津十里,千鈞一髮,所以硬著頭皮勸吳「乘桴浮海」。

吳這時真是英雄落泊,窮途末路,不禁流下了眼淚,黯然說:「我今天是敗軍之將,雖屬運窮命蹇,自念尚不是可死之時,只有收拾殘兵,浮海南下,先至青島體察形勢,再定行止。」

13年11月2日晚,吳佩孚接受劉永謙的意見,決定由塘沽登舟,他命令在身邊的參謀長張佐民,作各種撤走準備。

晚上10時許,接到胡景翼先鋒已迫近天津的消息,事迫燃眉,因此火車頭遂升火待發。這時候,停留天津總站的總司令部列車有頭等車廂30餘輛,和兩周前討逆軍總部出發北京正陽門赴山海關時一樣,可是吳總部已大半數潰散逃亡,僅少數忠義之士和若干衛兵隨吳共患難。當晚11時左右,吳下令開車,火車駛出天津總站,向塘沽行進,3日晨5時,車抵塘沽,幸好塘沽尚無敵軍蹤跡,不過直軍敗兵卻有不少麇集在塘沽車站和碼頭上。

華甲艦有5000餘噸,原是德國軍艦,因為太大,不能靠岸,所以要乘小輪轉赴華甲。吳等一行到大沽港已是上午9時,登上華甲艦,在艦上已有敗兵無數,聚集大廳中,吳和左右只好轉入船尾餐廳。

吳在艦上立即召集文武幕僚20餘人,商議今後步驟。兵敗之餘,窮無所歸,與會人士面面相覷,真不知從何說起。座中有吳所器重的張其鍠,執筆草擬了五條意見:

一、取消武力統一中國之政策。

二、改變御下態度,寬容政客要人,苟有主張之士,雖政敵亦應敬重之,尤不可加以斥罵。

三、放棄洛陽根據地,另行選擇據點。

四、親賢遠佞,起用新人才。

五、籌款300萬元為經費。

吳表示除第三條外,均可接受。這五點意見,做為吳的一個幕僚來說,是很突出而大膽的,但也是必需的。在吳幕僚中,吳對張其鍠最刮目相看,張是廣西桂林人,字子武,中年自號「無竟居士」,幼年家貧苦讀,光緒三十年中進士,由縣長轉任湖南巡防隊統領,民元譚延闓都督湖南,張與譚友善,所部改為南武軍,張任統帥,後任湖南軍事廳長。民國11年春,黎元洪總統任張為廣西省長,加陸軍上將銜。張和吳訂交在吳首次南征時,張守永捍,以手書致吳陳利害,吳為之折服,遂結為異姓兄弟。吳對部下從不假辭色,獨對張最親敬,尊稱省長而不名。

張博通經史,尤精於奇門遁甲,當時傳說張能呼風喚雨,知過去未來,這當然過於誇大,可是張是一位傳奇人物則是事實。他和吳佩孚相得益彰,水乳相融。

13年11月6日下午7時,吳佩孚率領敗軍乘華甲艦駛離大沽口,他在大沽口華甲艦上留了三天,想聽聽有沒有意外的好消息,同時收拾殘兵。

在這個時候當然不會有好消息,吳聽到的都是一連串極壞的消息,才下決心浮海而南。可是時移勢易,世態炎涼,這時山東的鄭士琦已宣布中立,拆毀滄州、馬廠間軌道以阻潰兵,同時嚴令山東沿海口岸,拒吳登陸。吳艦過青島時,溫樹德只派人送了食物,卻不歡迎靠岸。11月12日吳艦由吳淞入長江,14日過南京,齊燮元曾登艦與吳一晤。南通名士張謇則派專人送上一封慰問信:

「子玉將軍麾下:將軍為國家而戰,為主義而戰,戰不足為將軍罪。將軍之敗,敗於內奸與外謀,敗不足為將軍辱。下走平日雅重將軍,今以將軍之敗,愈增敬愛。時難方殷,願將軍為國珍重,少飲酒勿任氣,將軍幸甚。國家幸甚。」

信末還附一詩云:「壯語招時忌,斯人實可嗟,一舟成敵國,四海欲無家。治易劉中壘,能軍李左車,盈謙有消息,尺蠖即龍蛇。」吳讀了此函及詩,流下了英雄淚,低沉地說:

「季老真是窮途知己。」

吳佩孚一行於13年11月17日抵達漢口,這時齊燮元等已宣布對北京獨立,所以吳佩孚一抵漢口就發表筱電組織護憲軍政府。湖北督軍蕭耀南是吳所提拔的,他以為蕭當然完全聽他的指揮,因此他想聯合長江各省對抗北方。

護憲軍政府所揭櫫者為:「……合法之國會政府不能行使職權,憲法完全失效……亟應聯合建設護憲軍政府,以為對內對外之機關……自馮軍入京之日始,北京……之令,一概無效,所有征討大計,惟護憲軍政府是屬」至於所擬定之護憲軍政府組織大綱十條,大要為:

一、護憲軍政府因……合法之國會政府不能行使職權,憲法完全失效,聯合同志各省組織之。

二、護憲軍政府設於武昌。

三、護憲軍政府代表中華民國,執行對內對外一切政務。

四、護憲軍政府根據法律元首為海陸軍大元帥之義,於大元帥之下設置元帥,凡各省區之巡閱使,督軍、督理、督辦、都統海陸軍總司令皆為元帥。

五、元帥采合議制設元帥會議行之,元帥會議設正副主席各一人,由各元帥互選之。

六、元帥不能出席會議時,得派代表一人代行其職權。

七、護憲軍政府於元帥會議之下,設內務、外交、軍政、財政、交通五部,每部設部長次長各一人,其組織及職務另定之。

八、護憲軍政府至憲法效力回覆護憲目的完全達到之日,應即撤銷。

九、本大綱有未盡事宜,由元帥會議隨時改之。

十、本大綱自宣布之日施行。

列名「筱電」的是齊燮元、孫傳芳、蕭耀南、劉鎮華、吳佩孚、杜錫圭、馬聯甲、蔡成勛、周蔭人、薩鎮冰、張福來、李濟臣、劉存厚、劉湘、楊森、鄧錫侯、袁祖銘、黃敏成、金漢鼎、林虎、洪兆麟等21人,包括蘇、浙、鄂、陝、皖、贛、閩、豫、川、粵十省和海軍。可是代表粵軍的林虎和洪兆麟立即由上海的粵軍代表通電否認。齊燮元雖是領銜的,亦對護憲軍政府不表同意。11月19日江蘇省長韓國鈞竟通電反對護憲。至於孫傳芳、蔡成勛、蕭耀南、劉鎮華則在復韓國鈞的電報中表示組織護憲政府通電,事先並沒有完全同意,此後當另圖補救。而湖北的蕭耀南也有暗示,不歡迎吳佩孚留在武漢。13年11月19日吳佩孚黯然離開了武漢,乘京漢火車經鄭州徑返洛陽。

洛陽是吳佩孚的根據地,吳既然回到洛陽,反吳的人認為這是縱虎入山,非常不安。吳在河南,召集他的舊部,積極布防,並在鄭州設立護憲軍前敵總司令部,11月23日河南紳民張鈁等在鄭州組織弭兵會,反對河南變成戰場。這時候胡景翼南下的部隊已在京漢線和吳軍開火。

段祺瑞入京就任臨時執政後,11月24日吳致電段,表示贊成其應付時局的方針,勸段不要受張作霖和馮玉祥的愚弄。段祺瑞也有意在吳患難時拉一把,用來對付張、馮,可是又怕吳真的借屍還魂後不聽差遣。所以陽示對吳拉攏,電稱可以阻止胡景翼軍前進,卻暗中電令西北方面的閻錫山、劉鎮華、陸洪濤、吳新田全力圍攻吳佩孚。

12月1日吳佩孚、胡景翼的代表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