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小站練兵

清朝在袁世凱小站練兵以前,有過三種軍制:最早的是「旗兵」和「綠營」,到了曾國藩組織鄉團後,所謂湘軍、淮軍,官式名稱叫做「勇營」。

旗兵是清王朝的原始軍制。最初只有四旗,以旗的顏色別類,分黃旗、白旗、紅旗、藍旗;以後增加了四旗,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乃把原來的黃、白、紅、藍稱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編為左翼,鑲黃等四旗編為右翼,這就是清入關前的原始兵力,總稱「兩翼八旗」。後來由於蒙古的歸附,又縮了「蒙古八旗」,原有的則稱「滿州八旗」。入關後因明軍投降和整編。復有「漢軍八旗」。這廿四旗總兵數共28萬人。

清統一中國後,把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隊編為「禁旗」,禁旗都是在長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他們負責北京警衛和國防責任,等於是中央軍。其餘漢、蒙、滿等廿四旗約20萬人,則分別駐防於各省及重要城鎮,以為鎮伏漢族的武力,稱為「駐防八旗」。

旗兵駐防的防區開始時非常謹嚴,那是為了對漢人加以鎮壓,所以八旗官兵都是攜帶家眷,分駐中國本部各省,防區共8處,有的設駐防將軍,有的設副都統,有的設城守尉。國防要地和關外則有防區25處,設都統和副都統,如密雲副都統、熱河都統之類。

旗營的官兵是世襲制度,生而食糧,數傳之後,腐敗已極,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識弓弩為何物。光緒中葉,外侮日亟,滿族有遠見的王公大臣,乃有整頓旗營之議,派遣八旗子弟出洋留學,如蔭昌、良弼等都是。同時積極整理各省駐防旗兵,挑選精壯編成「八旗練營」;有「洋槍兵隊」、「洋槍馬隊」、「備練馬隊」、「洋槍步隊」等編製,聘任教官為新式的訓練。可是八旗子弟嬌養已慣,滿洲人當年勇武矯健的風氣已經完全喪失,所以整頓自整頓,旗營的腐化已至不可救藥的程度。

比「旗營」稍後組成的清軍,是「綠營」,綠營和旗營同稱為「經制兵」,就是國家的軍隊。

綠營的制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漢族,因為所用的旗子顏色是綠的,所以稱為綠營。最原始的編製全為明朝的降軍以及收編的隊伍,經過整編後也很像樣。清廷因為這支軍隊熟悉內地的地理人情,用之鎮壓漢人非常有效,一般市井之徒,遂得借綠營以達到騎在人民身上的目的,因為只要考中武科,就可為綠營官長,雖不識之徒也無所謂。

綠營歸兵部所轄,全國兵營可分為「在京」和「在外」兩種。「在京綠營」由步軍統領(即九門提督)統轄;下分左右兩翼,各設總兵,總兵之下則為城防營,有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綠營,分屬於漕運總督,專任護漕之責,其職務等於護路警察。至於「在外綠營」則直屬各省,由總督或巡撫節制調遣,所以各省督撫的官銜有「節制軍務兼理糧餉」一項,就是指綠營。綠營統兵的軍官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百總、外委等。軍隊編製以營為單位,設管帶一人,每營500人。全國的綠營總數共約50萬人。綠營到了清末,餉給過薄,乃多虛額,檢閱時則以僱傭市井無賴充數,武官由捐納出身,軍隊缺額在半數以上,腐化已極,以致太平天國軍興,勢若破竹,綠營乃遭淘汰。

旗營、綠營既成廢物,曾國藩招募土著編練「勇營」,就是後來名重一時,鎮壓太平天國的湘軍和淮軍。由於這場戰爭的表現,勇營竟取得國軍的地位,加以旗營形成虛設,綠營僅存形式,所以勇營就成為清廷鎮內御外的唯一武力。勇營的部勒方法,為明代戚繼光的遺規,以弓矢刀矛為武器主力,鳥槍火統為輔助。淮軍李鴻章延英人戈登編練洋槍隊,是為中國採用新式軍械的開始。

勇營軍紀很壞,擄掠姦殺,視為慣常,曾國荃所統之兵尤甚,攻入南京時竟至全城為墟,一個小兵都身懷巨萬;而清廷當時爵賞太濫,所以太平天國戰事結束後,勇營之腐敗,至於不堪言狀。而湘、淮兩軍將領也都恃功而驕,數次對外戰爭,一敗塗地,尤其是甲午戰爭,淮軍衛汝貴全軍覆沒,舊軍之劣點,完全暴露,於是清廷才下決心汰除舊軍編練新軍。

由於旗營、綠營都已腐蝕已極,而勇營也只是曇花一現,甲午戰前,清廷有識之士已警覺到清軍的不堪一戰,所以李鴻章在直督任內乃銳意摹仿西法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可惜軍事教育和軍隊組織並不能配合,因此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被分派到淮軍的各軍去擔任教習,教練新操,而軍隊指揮權則仍舊在舊統帥手中,一切戰略戰術依然陳舊,因此甲午之戰,淮軍一敗塗地,淮軍中最有名的盛軍統領衛汝貴全軍覆滅。這時清廷上下恍然大悟,僅只是西法練兵還不夠,整軍經武必需徹底的大改革。於是兩江總督張之洞首先練自強軍於吳淞,聘用德國教官,一切規模體制全部仿效德軍。另一方面在北洋指派胡燏棻練定武軍十營,假小站舊日周盛昆、周盛渤所統領盛軍的營地為練兵場。盛軍原在小站屯田,所以有完整的營房和已開墾的稻田,由於盛軍覆沒於中日甲午之役,因此小站也隨之荒廢,定武軍即以此為營房。

編練新式陸軍的同時,清廷在各省組織了巡防營。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勇營的精壯,另招募民丁,編組而成,其性質系以保衛地方,如警察保安隊,其編製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巡防營在各省均有,且因地方之需要,劃分為若干路,以「中」、「前」、「左」、「右」、「後」或「東」、「西」、「南」、「北」、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

巡防營的章制當然是不符合戰術原則,不過倒是一支經過了新式訓練,並使用新式武器的軍隊,可是由於分子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又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當時的候補道,有辦法的則遇缺即補,所以人們稱為萬能候補道),對於新式軍事知識一無所知,因此巡防營乃變成有名無實,和勇營的曇花一現差不了多少。

巡防營一直存在到辛亥時候,各省紛紛獨立,乃把巡防營改為師旅或警備隊、保安隊。唯一例外的是新疆,直到民國21年(1932年)仍有巡防營存在。

光緒廿一年(1895年)十月,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和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卓、榮祿會商奏請改革軍制,逐步訓練新軍以代替完全不能「保清衛國」的綠營,於是便在北京附近訓練新軍。這時直隸總督是王文韶。清廷最初是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到小站練兵,這支軍隊命名「定武軍」,聘請德國人漢納根擔任教官。幾個月後,胡燏棻遷調為蘆漢鐵路督辦,於是滿清政府改派袁世凱以浙江溫處道頭銜,留在小站接統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定武軍原有4000餘人,袁接統後便擴充為7000人,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

保薦袁世凱督練新軍,也是由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翁同龢、李鴻章、榮祿聯名專折,摘錄如下:

「竊查歐洲各國專以兵事為重,逐年整治,精益求精,水師固其所長,陸軍亦稱驍勇。中國自粵捻削平以後,相沿舊法,習氣漸深,百弊叢生,多難得力,現欲講求自強之道,固必首重練兵,而欲迅期兵力之強,尤必更革舊制。臣等於去歲冬月,軍事方殷之際,曾請速洋隊,仰蒙簡派廣西臬司胡燏燏棻會同洋員漢納根,在津招募開辦,嗣以該洋員擬辦各節,事多窒礙,旋即中止。另由胡燏棻練定武軍十營,參用西法,步伐、號令均極整齊,雖未盡西國之長,實足為前路之導。今胡燏棻奉命督造津蘆鐵路,而定武一軍接統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戒機,前駐朝鮮頗有聲望,……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現先就定武十營,步隊三千人,炮隊一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工程隊五百人以為根本,並加募步隊二千人,馬隊二百五十人,共足七千人之數,即照該道所擬營制餉章編伍辦理,每月約支正餉銀七萬數千兩,至應用教習洋員最失緊要,應由臣等咨會出使德國大臣與德國外部選商聘訂。……果能著有成效,尚擬逐漸擴充……」

袁世凱受任主持訓練新軍事宜,從此開始了他燦爛的一生,這就是小站練兵。

當時積極促請清廷重整陸軍的,以胡燏棻和袁世凱最力。胡曾將英使所交來的《應時練兵說帖》求寧波王修植編修代擬條陳。王文辭敏捷,對新政研究有素,遂寫成兩稿,第一稿是以英使說帖為藍本,第二稿是加以文字的煊染。胡以第二稿送至京師督辦軍務五大臣慶親王和榮祿,胡因得練定武軍十營;袁世凱聞聽胡練兵的經緯,乃日日趨訪王修植,並和王修植、張錫鑾、孫寶琦、潘克俊四人結成盟兄弟。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