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道教 第五節 道教的衰落

歷史地看,從元中後期起,道教就開始江河日下了。兩次焚毀道經的打擊,雖說主要針對北方的全真道,並沒有使整個道教從此一蹶不振,但已使它元氣大傷。全真道講清心寡欲,養性全命,用這一套來勸誘和化導俗人,給人的感覺比較高雅超逸,有理論色彩,適合士大夫階層的口味。元中後期,因為跟佛教論爭失敗,並經受焚經打擊,其社會地位和影響日趨衰微。

到了明清時期,道教更是每況愈下。雖然由於個別皇帝的特別喜好或個別傑出道教領袖的出現,道教有過有如迴光返照般的光彩時日,但多好景不長。

意思是說佛道二教的衰落已經不可挽回,雖然它們很荒唐,也用不著去管了。留著還是一種點綴,寫詩作畫多了素材。

道教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逐漸衰落,首先表現在,這時的道教在教理教義方面全然沒有新的發展。明清時期也有一些道教著作談仙佛合宗,談修鍊丹道,注釋前人理論著作等等,但多是重複前人思想,沒有新東西。其次,在宗教實踐活動上也是老套套,沒有創新。再次,著名道教人物寥若晨星,可說也是道教衰微的表徵之一。

明末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他拜謁孔廟時的所見所聞:「廟中凡明朝封號俱不用,總以見其大也。孔家人曰:『天下只三家人家:我家與江西張,鳳陽朱而已。江西張,道士氣;鳳陽朱,暴發人家,小家氣。』」這位「孔家人」狂妄自大的淺薄,且不說它;倒是「天下三家」的說法有點意思。曲阜孔家代表儒教,江西張家代表道教,它們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代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家是安徽鳳陽,所以鳳陽朱家則可說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表徵。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日薄西山,整個封建文化包括佛教在內,都在走向衰落。儒家文化如此,道教也不例外。儒道和皇帝老兒三家同根,一損俱損,一枯俱枯,實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明清時期佛道二教雖然都在走向衰落,但一般人認為佛要高道一籌。翻翻明清小說,有不少是調侃道士,揭露道教法術和修鍊的荒唐的。如《三寶西洋記》寫由燃燈佛祖轉世的國師金碧峰和張天師鬥法,天師總是輸給他。《紅樓夢》中一僧一道像是真的神仙佛祖,和平相處,一同進退。但其中賈敬迷信服丹,馬道婆不幹好事,都不是好形象。

正一道歷史上一直很得統治者的寵信,全真倒霉,但龍虎山天師還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但在社會上的印象中,正一天師們好像只會搞齋醮符籙、請神捉鬼這一套。元代雜劇《張天師斷風花雪月》,講月中桂花仙子與秀才陳世英相愛,因一時不能相聚,陳世英相思成疾,他的叔父請龍虎山37代天師張道玄幫忙,張天師使用符咒印劍全部看家本領,終於請出神將,捉了桂花仙子。巫術祈禳這一套,利用的是人們的迷信心理,在社會下層特別有市場,因而也就上不了高檔次。道教光靠正一道勉強支撐局面,怎能長久!

清代皇帝對道教的態度,更使它的處境有如雪上加霜。乾隆皇帝即位才幾天,就讓為雍正煉丹的道士卷了鋪蓋,並且說,雍正爺知道道教所謂爐火修鍊這一套,都是不可相信的。之所以找了幾個道士來,讓他們在西苑空閑場所煉丹,也就是想看看他們到底有多大能耐,能弄出個什麼結果來。這幾個人都是些市井無賴,養著他們也就跟養幾名戲子差不多,不過是當作消遣遊戲的玩藝兒罷了(見《清高宗實錄》卷一)。乾隆年間,有大臣上奏,說「道流卑賤,不宜濫側朝班」,於是就將已失去「天師」頭銜的龍虎山正一嗣教真人進京朝見皇帝的資格給取消了,連他們的官品也再次從正三品降到正五品。

道教衰落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很複雜的。嘉靖時期那幾個圍著皇帝轉的道士,一派烏煙瘴氣,在士大夫心目中成了騙子無賴;龍虎山天師們的腐化墮落,又使它的社會聲譽一落千丈;加上此時道教理論和實踐方面又「內囊」已盡,不能吸引民眾。這些固然都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但恐怕還不能說是根本原因。

這時社會上對道教的一般看法,同樣反映了它的衰落。《明史·方伎傳》記載:「張氏自正常以來,無他神異,專恃符籙,祈雨驅鬼,間有小驗。顧世代相傳襲,閱世既久,卒莫廢去。」還有的人說,這些法術即使偶爾靈驗,也只是天師府祖傳的符籙劍印的餘威,不是天師後代有什麼神通。更不客氣的則直接斥責道教法術這一套「邪僻」,「非老子清靜本旨」,「徒滋益人心之惑,而重為世之害」。所有這些看法都表明,明清社會對道教的信仰的確遠不如昔。

作為一種宗教文化,道教盛衰榮枯的生命歷程已長達近2000年。在歷史上,它常常能及時調整自己,抓住時代機遇,取得新的發展。但這一次,為什麼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微?這是一個與中華民族進入近代以來的歷史命運相關聯的問題,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思考。

頹波日下豈能回,二氏於今自可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