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道教 第一節 明王朝與道教

明初,對佛道二教都採取嚴格控制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多次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整頓宗教,禁止和尚、道士隨便舉行齋醮法事活動,讓各府、州、縣只留一所較大的佛寺和一所較大的道觀,把所有的和尚、道士合到一起集中管理。嚴禁他們「雜處於外,與民相混」(《太祖實錄》卷一八四),也就是不許這些和尚、道士與老百姓混雜著居住。還規定,各處留下的大道觀要把合併居住的道士編成班,每班讓一名年紀大的道士負責。除了負責的道士外,其餘的不許隨便出觀或跟政府部門打交道。和尚和道士都有人數限制。府一級40人,州一級30人,縣一級20人。喜歡在深山老林中修鍊的全真道士,也只限於一二人,三人以上一律不準。普通老百姓男的年紀在40歲以下,女的50歲以下,都不準出家。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命令全國的和尚、道士到京城參加職業考試,不合格的不發給度牒,即官府承認的身分證書。通過這個辦法,取消了一大批和尚、道士的資格。

據說,朱元璋之所以採取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是害怕宗教同農民起義攪在一起,不利於他的統治。朱元璋自己當年參加農民起義,從普通老百姓變成一國的皇帝,就利用過宗教。他上台後,便處處小心提防。另外,他覺得治理國家,還是得靠儒教。儒教講忠孝倫理,對他當皇帝有利。

但朱元璋對道教特別是正一道那套祈神降福、驅邪除妖的齋醮活動還是很欣賞的,認為它能「益人倫,厚風俗」,也就是能夠起到神化明王朝的作用。對於全真道,朱元璋以為它不過是「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不能滿足他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朱元璋讓龍虎山第42代天師張正常掌管全國道教,對全真道不重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親自製訂道教齋醮儀軌,頒布全國實行。有時他自己也親自齋戒祈禱。

明初的這些作法,對整個明代都有一定影響。後來的明朝皇帝都喜歡搞齋醮法事活動,國家節慶日子、皇帝和皇后的生日、忌日、旱災水澇,大事小事都要叫道士做法事。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1424年在位)自命為真武神轉世。真武神就是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據說湖北武當山是這位天神的居住地。所以,明成祖在位期間曾經動用大批人力物力,大修武當山道觀。

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公元1521-1566年在位),對道教的崇奉在明代皇帝中是最突出的,可以說是第二個宋徽宗。他當上皇帝後,不論什麼事,都要請神賜福。有時舉行一次覺得不夠靈驗,就舉行兩三次。如果覺得靈驗,還要舉行盛大的齋醮活動感謝神的保佑。他自己身穿道袍,戴道士的帽子,還教后妃宮女都這樣穿戴,一齊唱念經文咒語,搞得一片烏煙瘴氣。他當皇帝幾十年,齋醮法事常年不斷。 另外,他相信仙方丹藥,一些道士如邵元節、陶仲文等人都來給他獻秘方,以求得寵信。

明朝皇帝中有不少吃丹藥丟了命。

皇帝沒有節制地崇奉道教,使明朝的政治變得更加黑暗和荒唐。歷史上所謂「青詞宰相」,就出在嘉靖時代。青詞本來是道士做齋醮法事時奉獻給神的詞章,沒有任何治國安民的實際內容。由於嘉靖皇帝沉迷於齋醮法事,撰寫青詞就成了禮部官員的日常事務,青詞寫得好與壞,竟成了能否陞官的標準。當時有不少人因為會寫青詞而當上了宰相。像大奸臣嚴嵩,就是靠青詞起家的。他勾結道士陶仲文,與另一位「青詞宰相」夏言爭權。皇帝夜裡派人窺探他們兩個在家中的動靜,那夏言全然不知道,在床上呼呼大睡;嚴嵩早有人通風報信,就坐在燈下假裝修改青詞稿子。靠這些手段,嚴嵩一步一步排擠掉政敵,爬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嘉靖一朝還有一位叫嚴訥的宰相,因為老擔心青詞寫不好,嘔心瀝血成了病,老也治不好。這些重臣成天操心的不是政務,國家能好到哪裡去!

有些頭腦清醒的大臣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就給嘉靖上書提意見,結果不是丟掉了官職就是丟掉了腦袋。當時有名的清官海瑞,自己先買了棺材,跟家裡的人告了別,抱著一死的決心,向皇帝上書反對崇奉道教。皇帝看他上這種奏章,十分震怒,下令叫人快抓他,別讓跑了。身邊的宦官說,這人是個獃子,上書時知道自己會死,已經買好了棺材,不會跑的。嘉靖聽了一楞,這才拾起奏章看了下去。到後來還是把海瑞關了起來。要不是嘉靖很快就死了,不知道海瑞還能不能活著從死囚牢中出來。

明末,天下大亂,崇禎皇帝朱由檢(公元1627—1644年在位)還找道士來設道場,希望天神保佑明朝世世代代傳下去。這位道士裝神弄鬼,最後告訴他,上帝已經派「北極佑聖真君」把妖魔收拾乾淨了,大明帝國國運長久。崇禎十分高興,信以為真。誰知不久農民起義軍就打進北京,他只有上吊的一條路。

明代皇帝的崇道同歷史上其他朝代皇帝一樣,目的一是為王朝統治祈神賜福,二是為了自己長生不死,在內容上也與過去沒有不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