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道教 第二節 唐王朝與道教

在歷史上尊崇道教的王朝中,唐王朝同道教有一種特殊的關係。

唐代皇帝姓李,自稱是老子的後代,所以,道教也就是他們家老祖宗的宗教,李家的天下李家的宗教。

李姓皇帝這樣做,主要出於政治利用的目的。唐王朝在建立過程中,道教編造預言,大造社會輿論,出過大力。還在隋煬帝統治期間,一些道士見他荒淫殘暴,知道他長不了。歷史上道教經常製造老君化身或老君子孫將出來救世的預言。樓觀道士歧暉這時特別盼望一個能提高道教地位,有利於道教發展的王朝出現,採用老辦法,大造「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的輿論。道教關於天授符命,王朝更替的說法,在當時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很多人都信。隋末起義軍首領李密、李軌等都因為姓李,宣稱將應讖言當皇帝,很多老百姓就跟著他們走。隋煬帝也疑神疑鬼,對姓李的大臣都不放心,還有人為了這個丟了腦袋。有人甚至建議隋煬帝乾脆把全國姓李的都殺掉算了。隋煬帝當然不敢這樣做。

李淵起兵時,很多道士見他勢力強大,都把賭注押在他身上。歧暉拿出樓觀道的糧食物品支援,還派了80多名道士半道上迎接李淵。他告訴李淵,他已經改名叫歧平定,因為李淵是「真君」,一定能平定天下。隋末著名的茅山派道士王遠知,還在李淵起兵之前,自稱奉老君旨意,密傳符命,說李淵應當承接天命,改朝換代。後來李淵授他朝散大夫的職位,賜給他金縷冠和紫絲霞帔。另一位道士李淳風,據說能預卜吉凶,自稱終南山太上老君顯靈,對他說,李淵應該受天命,當皇帝。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現在看來,這其中可能既有道士們主動編造的,也有的出於李淵父子的授意。利用這些道教讖言,李淵父子奪取天下的行動就披上了一層神聖的外衣。

另一方面,李氏皇帝認老子為祖宗,也是為了抬高李氏的社會地位。當時十分講究門第出身,而李氏宗室並不是名門。所以,有必要利用對老子的信仰,提高一下門第。

唐王朝建立以後,對道教積極予以扶植。唐高祖即位後,下令大修樓觀,並親自去朝拜,說:這裡是我的老祖宗降凡的地方,我現在做了皇帝,能不修建嗎?還給改了觀名,叫宗聖樓。歧暉也當上了紫金光祿大夫。高祖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整頓佛道二教,下令在都城和全國各州保留同等數量的佛寺和道觀。因為當時佛寺數量大大超過道觀,這一命令實際上對道教來說吃虧不大。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高祖規定,朝廷重要典禮活動中,道教排在第一,儒教第二,佛教最後。

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是位精明強幹的皇帝,他即位後一方面重申高祖尊崇道教的規定,一方面又籠絡佛教,說自己這樣做,只是出於尊敬老祖宗的意思,並不是輕視佛教。太宗還為王遠知在茅山建太平觀,在據說是老子家鄉的亳〔bo帛〕州建太上老君廟。

南北朝至隋,佛教勢力的發展大大超過道教。唐王朝感到佛教勢力太大對國家不利,所以,唐初採用崇道政策,也有借道教遏制佛教的用心。當時有些僧人因不服道先佛後的規定,遭到杖責甚至被捕流放。

唐高宗(公元649—683年在位)寵信道士潘師正、劉道合和葉法善,支持道士燒煉金丹。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到毫州老君廟祭祀老子,給老子敬獻「太上玄元皇帝」的封號,還建了祠堂,設置官吏管理,表示確認老子為李唐宗室的祖先。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規定王公百官都要學習《道德經》,並把它作為考選官員的課目之一,繼而規定將它作為全國科舉考試內容。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詔令全國各州修建道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全部由國家供給。高宗還送女兒當女道士,為她修建太平觀。後來的睿宗也學他,送兩個女兒入道,為她們修建道觀。

唐代道教達到興盛頂點是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從公元712年即帝位,到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亂退居後宮,前後統治了44年。他做了皇帝後不久,勵精圖治,開創了唐代歷史上所謂「開元盛世」。最初,他採取崇道抑佛政策,同高祖、太宗等人一樣,主要出於政治目的。原來,在武則天統治時期,佛教被抬到道教之前。武則天本來也崇奉道教,高宗時很多崇道措施是她建議的。高宗死後,她專擅朝政,想代李氏當皇帝。經過唐初60多年的崇奉,道教老子既是李唐宗室的祖先,也是大唐帝國的護法神。有人就曾假託老君,降凡顯靈,警告武則天不要稱帝。於是她決定利用佛教勢力,削弱道教老子作為李唐宗室偶像的影響。武則天授意僧人宣揚武后是彌勒佛轉世,應該代李唐當皇帝。稱帝後,她推行崇佛抑道政策,取消了老子的「玄元皇帝」稱號,仍稱老君。又命令取消《道德經》的科舉考試。中宗、睿宗複位後,道教的地位有所恢複,但也只是達到與佛教平起平坐的地位。

玄宗對佛教勢力支持武則天稱帝專權一事一直耿耿於懷,他要崇道抑佛。開元二年(公元714年),他下令整頓全國佛教,讓兩萬多和尚和尼姑還俗。不久,他迎請茅山派道士司馬承禎,親受法籙,並為司馬承禎在天台山修建桐柏觀,在王屋山修建陽台觀,還按司馬承禎的建議,在五嶽修建真君祠。

唐玄宗從開元後期開始,崇道活動一浪過一浪,這時已經完全是出於個人信仰的原因。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詔令全國每戶必備一冊《道德經》,將它放在各種經典之上。玄宗還親自注釋這本書。四年以後,又規定道士隸屬宗正寺,它是專管皇族事務的機構,這等於是把道士都看作皇家的人。再過四年即公元741年,詔令在東西兩京和全國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廟,不久又改名為太上玄元皇帝宮。自唐以後,道士居住修道的地方就統稱為宮觀了。一般是較大的道觀稱宮。

玄宗自己每天晚上都要禮拜老子,還讓人繪製老子像頒發全國道觀供養。他不斷給老子封爵加號。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過了六年,加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又過五年,改封為「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皇帝」。老子名銜越來越顯赫。

在玄宗的推動下,道教在全國範圍內迅速發展,進入全盛時期。

中唐時期,憲宗(李純,公元805—820年在位),穆宗(李恆,公元820—824年在位),敬宗(李湛,公元824—826年在位)都崇奉道教,但當時大唐帝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崇道規模和影響都不比從前了。

晚唐時期,武宗(李炎,公元840—846年在位)相信道教成仙不死的說法,寵信道士趙歸真,拜他為師,學習神仙術。後來又把羅浮山道士鄧元起請到宮中,為他修建望仙樓、望仙台和靈符應聖院。當時不少道士和方士都跑到宮中來了。

武宗重道輕佛。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他決定打擊佛教,下令毀佛,拆除寺院,沒收寺院財產,讓和尚尼姑還俗。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會昌法難」。武宗想通過毀佛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卻迷信道教,不久就因為服食道士燒煉的丹藥中毒而死。

唐後期,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唐僖宗驚惶失措,盼著聖祖老子保佑,編造了很多老君顯靈的神話,大搞崇道活動。但並沒有能使大唐帝國維持多久。僖宗之後10餘年,唐就滅亡了。

據唐末道士杜光庭寫的《歷代崇道記》記載,唐朝從建立以來,度道士15000餘人,修建了約1900餘所道教宮觀,而王公貴族們捐資修建的宮觀還不包括在內。這些都反映了唐代崇奉道教的盛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