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時期的道教 第一節 隋代的道教

隋代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植始終沒有超過佛教。

隋文帝楊堅出生在佛寺,小時由尼姑撫養,所以他對佛教一直有好感。但道士為他上台利用「天賜符命」這一套造過輿論。楊堅輔佐年幼的周靜帝執政,大權在握,打算逼迫靜帝讓位,他取而代之。一個叫張賓的道士,揣摩透了楊堅的心事,自稱懂得推算朝代命運,到處宣揚,說北周氣數已盡,新天子該登位。還說楊堅是龍種,從儀錶長相上看得出來,上天讓他改朝換代等等。楊堅對道士張賓十分滿意,讓他跟隨左右當參謀。當上皇帝後,馬上封張賓為華州刺史(見《隋書》卷十七《律曆志》)。隋朝的開國年號是「開皇」,據說也跟道教信仰有關。

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將北周所建的通道觀遷到長安,改名為玄都觀。

隋煬帝寵信道士,主要是想長生不老。道士潘誕,自稱有300歲年紀,煬帝為他修建嵩陽觀,有「華屋數百間,以童男童女各120人充給使。位視三品,常役使數千人,所費巨萬」(《資治通鑒·隋紀五》),為的是讓他燒煉金丹。潘誕說要石膽和石髓作原料,煬帝派石工開鑿嵩山上的巨石,前後花了六年,鑿了幾十個100多尺深的大洞。當煬帝著急催問時,潘誕說還沒有找到石膽、石髓,如果用童男童女的膽髓各三斛六斗也成,不過要皇帝點頭才行。煬帝一聽覺得受了騙,叫人砍了潘誕的腦袋。

道士徐則、宋玉泉、孔道茂等人,據說懂辟穀術,不吃飯,只吸吮樹上的露水,煬帝對他們十分尊敬。隋煬帝統治期間,不僅一大批道士因為方術獲得寵信,皇帝還支持道士們在國立的道觀中講經。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道士們講的經中以《老子》為主,也講《莊子》、《靈寶經》等等。

隋代道教基本繼承了以前時代的內容,在信仰的主神和齋醮儀軌等方面沒有什麼新的創造。元始天尊,在陶弘景的神仙世界中地位最高,也是隋代道教的至上神。陸修靜當年為宋明帝做道場,建「塗炭齋」,用泥巴塗在額頭上,雙手反綁著,嘴內銜一塊玉璧,臉朝下趴倒在地上,向神叩頭謝罪。遇上雨雪風霜,全身都在泥中,非常辛苦,隋代也繼承下來,但是,在修鍊方術方面,隋代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發展。

據《羅浮山志》記載,有一個叫蘇元朗的道士,開皇年間到羅浮山青霞谷修鍊大丹。他的徒弟們聽說一位姓朱的道士服食靈芝成了神仙,很羨慕,大家議論起來,說靈芝這東西春天是青色,夏天赤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只有黃色靈芝最難得到。它獨獨長在嵩山,可惜路太遠,一時弄不到。蘇元朗對他們說,靈芝就在大家身體內部,用不著到其他地方去找。他說的意思是,教徒弟用體內的精氣神為藥材原料「煉丹」。從此,徒弟們開始學習修鍊內丹。

道教煉丹術一般指外丹術,但實際上它包括外丹術和內丹術兩部分。外丹就是葛洪最推崇的那一套,是用自然界的礦物、植物、動物藥材為原料,在爐鼎(煉丹器具)中燒煉,產物叫金丹或還丹。內丹則指以人體內的精氣神為「原料」,把人體本身當作爐鼎,最後煉成的也叫金丹或還丹。內丹術的部分內容來自中醫養生和氣功。道教自認為內丹比氣功高級。「內丹」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南北朝後期慧思所寫的那篇《誓願文》。慧思死於公元577年,四年後隋文帝立開皇年號。蘇元朗或許不是首創內丹學說的人物,但他有理論總結和宣揚提倡的功勞,在道教內丹術發展史上有貢獻。

蘇元朗道號青霞子,大概跟他在青霞谷修鍊有關。他的著作很多,大多沒有保存下來。唐、宋專講煉丹的著作中,很多都引用他的見解。蘇元朗十分重視魏伯陽《周易參同契》的煉丹理論,主張用它來指導煉外丹和內丹。這本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並不怎樣受重視,現在經蘇元朗的提倡,很多道士開始積極鑽研它,探索煉丹術的理論,直接推動了唐代道教外丹的興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