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漢時期道教的創立 第一節 《太平經》的成書及其宗教學說

東漢順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時,有一個叫宮崇的人,跑到皇宮要獻一部「神書」,還說書是他師傅于吉 在曲陽泉水這個地方得到的,書名《太平清領書》,有170卷。有關部門告訴皇帝,這部書不合乎儒家經典,不是正而八經的東西,即所謂「妖妄不經」,於是就將它沒收了。後來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當政,襄楷又對皇帝提起這事,說這部書講的內容敬重天神地祇,順應五行變化的規律,有很多使國家興盛,使皇帝多子多孫的辦法等等(見《後漢書·襄楷傳》),但仍沒有被皇帝採納。後來,這部書逐漸流傳開來,組織太平道起義(即黃巾起義)的張角也讀過。

這部「神書」就是後來人稱的《太平經》。唐時人見到的這部書,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部的,每部17卷,共170卷。現今保存在《正統道藏》(明代官修的道教經典總彙集)中的《太平經》,是一個殘本,只有57卷。不過,已有人根據引用過它的其他古代書籍資料,加以校刊整理,使我們能夠了解它的基本面貌。

從內容看,這部書不是某一個人所寫,而是經過多人不斷增補擴充而成的。宮崇說是從他師傅于吉那裡得到的,其實他自己也可能參與了這部書的編造。于吉、宮崇這些人為什麼要編造這樣一部書?大致看看書的內容,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

《太平經》著力宣揚的是「治國之道」,它假託神人降世,要幫助最高統治者「去亂世,致太平」。針對東漢晚期危機四伏的社會現實,它開出了一劑宗教藥方,希望挽救瀕臨崩潰的劉姓王朝的封建統治。書中提出很多具體政治改良主張,如統治者應先講仁義道德,不得已再用刑法手段,以免衝突擴大;皇帝應當知人善任,疏遠奸險小人,重用有能力的正派人;制訂政策措施時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貫徹時注意溝通老百姓的意見;反對官府橫徵暴斂,搜刮無度;提倡周濟窮人,救度危難;勞動者自食其力,不勞而獲有罪等等。其中既有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的內容,也有批判社會現實的言論,同時也在很多問題上反映了農民的一些願望和實際利益要求。

這部書把帝王比作人體的心,把百官大臣比作大腿臂膀,把老百姓比作手和腳,說心要是愁苦不安,大腿臂膀就會胡來,手腳就要亂動不止,也就是「百姓流蕩」,社會不穩。它要使帝王歡樂無憂,「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國」。書中宣稱,只要君臣民三者齊心合力,上下配合,「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在政治上主張緩和階級矛盾,搞和平共處。

《太平經》反覆強調,一種神秘的「太平之氣」就要來到,天下即將太平。以這種神秘信仰為核心,它大量吸收儒家倫理道德說教及其治理國家的一些思想,還吸收了秦漢道家學說。在解釋宇宙起源,萬物的生成,社會運行的興衰治亂,人性的善惡等問題時,它運用的即是經過宗教神學改造後的道家關於氣的思想材料。書中還充斥著大量的原始宗教巫術和方術內容。比如用好幾個字組成一個文字圖案,即它所說的「復文」,用這些復文能「令尊者無憂」,得到神靈保佑,還能辟邪除害等等。

作為一部宣揚宗教神秘主義的著作,面對某些現實問題如人的病痛疾苦時,雖然它總是要尋找一種宗教的解釋,但同時也不能完全放棄現實的態度。《太平經》說:「天地病之,故人亦病之;人無病,即天無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人生病,是因為老天爺病了,人病得厲害,是因為老天爺病得厲害。漢代人喜歡講「天人感應」,天圓地方 ,所以人的腦袋就圓,腳板就方;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人有雙手雙腿四肢等等。老天爺要是高興,太陽和月亮格外亮,行星運行也正常。要是不高興,就會出現在震災變等等。老天爺高興,是地上人們辦事稱他的心;要是不高興,那就是在向人們示以警告,就得當心。這套東西屬於讖〔襯〕緯神學,漢代十分流行。但是,頭痛腦熱這些人體疾病又是實實在在的,不能光靠這些說教解決。所以,《太平經》中吸收了秦漢醫學中很多抵抗疾病的方法。當然,它也有符水治病、念咒驅邪這套巫術。

《太平經》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生必有死,人死不得復生,所以對死亡問題馬虎不得。它說上天世界有很多很多吃了使人不死的藥物,人們應該為自己的父母和皇帝去尋求,但不大講如何修鍊。人究竟能不能成仙不死?它回答說,命中注定能成仙即有仙命的人才能成仙。這種有仙命的人很少很少,「百萬之人乃出一人」。沒有仙命的人,即使怎樣勤修苦煉,到頭來也不過能夠享盡天年罷了。

聽了它這番話,大概最初想學道成仙的人中不少是要打退堂鼓的了。事實上,《太平經》確實主要關心怎樣幫助帝王治國,達到天下太平。它講長生,但並不真正關心成仙不死的問題。它的全部宗教說教,帶有十分濃厚的神學政治色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