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代繪畫(公元1368—1644年) 第四節 工筆花鳥與寫意花卉

中國的花鳥畫,自晚唐獨立成科,至五代兩宋發展得十分繁盛。其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工整艷麗的工筆畫作品。寫意花鳥畫在南宋始見端倪,至明代日趨成熟,並出現了一批以水墨寫意見長的傑出畫家。林良是明初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

林良(約公元1416—1480年)字以善,廣東扶南堡人。明天順年間,官拜工部營繕所丞,後得值仁智殿,任職錦衣衛指揮。據《廣州通志》記載,林良「少聰警,充布政使奏役。繪翎毛有巧思。陳金假人名畫,良從旁疵評,金怒欲撻之。良自陳其能,金試以臨寫,驚以為神。 自此騰譽縉紳。」林良初從同鄉顏宗學山水,從何寅學人物,後專攻花鳥,併兼擅工、寫。工筆遠宗黃筌,近學邊景昭 ,有極精巧的作品傳世。但其水墨寫意更具特色,能盡花鳥「榮枯之態,飛動之勢」而令觀者動色。同代文學家李夢陽有詠林良畫的詩云:「百餘年來畫禽鳥,後有呂紀前邊昭。二子工似不工意,吮筆決眥分毫毛。林良寫鳥只用墨,開縑〔jian兼〕半掃風雲黑,水禽陸禽各臻妙,掛出滿堂皆動色。」林良的花鳥畫多取材於鷹、雁、山雀、仙鶴、松樹、野藤、蘆荻、野草等野逸之趣,用疏朗縱橫之筆表現禽鳥的自然神態。

如《松鶴圖》,高174厘米,寬87厘米,絹本,水墨設色,現藏廣東省博物館。畫中兩隻丹頂鶴立於老松樹下,一正仰首鳴叫,長腿挺立,氣度傲岸;一用長喙梳理背上潔白的羽毛,悠然自得。全畫以水墨為主,略著淡彩。畫家以細勁工緻之短線勾勒鶴背,用粗壯之大筆勾染鶴尾,形成墨與白,粗與細、光潤與重澀兩種不同的質感。鶴的長足和爪,結構分明,細而有力,尤見畫家塑造禽鳥形象的功力。松與鶴畫在一起,是傳統繪畫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吉祥寓意的方式。一般作者只注意喻比的觀念,而忽略了對自然生命的刻畫。此圖卻十分重視丹頂鶴動態與神情的表現。並精心描繪了環境和氣氛。一棵粗壯的古松,從畫面的右角斜穿過去,枝椏虯曲,與挺直秀麗的竹影婆娑相映;修長多姿的野蘆和地上的閑花野草也正在秋風中搖曳。使人有置身其境,沐浴野逸清趣之感。

林良的現存作品有《鷹圖》、《雙鷹圖》、《鳳凰圖》、《灌木集禽圖》、《山茶白羽圖》、《柳塘游鴨圖》、《蘆邊雙鵜〔ti提〕圖》、《白頭翁圖》等。

雖然明代是寫意花鳥大發展的時期,但工整艷麗的花鳥畫,在16世紀前還是很盛行的。成化、弘治年間(公元1465—1505年)達到高峰。邊文進、呂紀最有代表性。從呂紀的《雪景翎毛圖》可以看到這派花鳥畫的大體風貌。

《雪景翎毛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圖中白雪籠罩著大地,暮雲千里,寒氣逼人。在坡岸上有一株古柳,老態龍鍾,彎曲的樹榦上垂掛著綿長而稀疏的枝條,披一身銀裝兀然自立。有兩隻斑鳩,擇高枝而棲,一夥麻雀聚集在杈椏細枝間,不鳴不飛,似乎在等待著夜幕的降臨。水邊的野草枯蘆被積雪壓得東倒西歪。雪岸上,有四隻羽毛豐滿的野鴨。一隻伸著脖子向樹上張望,另三隻相互偎依,分明是想借彼此的體溫來抵禦這雪後的嚴寒。縱覽全圖,在蕭瑟荒寒的靜寂中,透著淡淡的憂鬱之情。

作者呂紀(公元1477—?年)字廷振,號樂愚。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在宮廷畫院任職,能畫山水、人物,以花鳥畫最佳。他的花鳥畫主要繼承了工整秀麗的南宋院體畫風,每畫禽鳥都遵從一定法度,設色艷麗而又有神氣。呂紀還善於將花鳥構置在蒼茫深遠的景色中,使畫面產生廣闊幽遠的視覺效果。他有時也溶入一些水墨寫意的方法。這幅《雪景翎毛圖》就採用半工半寫的筆勢,勾勒點染,使畫面更加生動。呂紀的傳世作品還有《桂菊山禽圖》、《雙禽雙雉圖》、《鷹雀圖》、《浴鳧圖》、《秋鶯芙蓉圖》、《雪岸雙鴻圖》等。

明代後期,將寫意花鳥畫推向新階段的是陳淳和徐渭。畫史上將他們並稱「青藤、白陽」。

陳淳(公元1483—1544年)字道復,號白陽山人,江蘇吳縣人。據畫史記載,陳淳「天才秀敏,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咸臻其妙。嘗游文徵明之門,征明嘗微笑曰:『吾道復舉業有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初學畫,宗法元人,山水畫曾師二米、高克恭及王蒙,深受水墨寫意之影響。花鳥畫則受益於沈周,質樸、清秀、雋雅。他作畫用筆放收適度,喜淡墨著色。尤擅寫生。王世貞在《弇〔yan眼〕州續稿》中說:「勝國(元朝)以來,寫花卉者無如我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後,無如陳道復、陸叔平。」這確非過譽之詞,陳淳的寫意花卉確實別具一格。如《山茶水仙圖》,高136.1厘米,寬32.6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一秀石倚立中間,石前有一叢姿態娟秀的水仙花,石後則是枝葉挺拔的山茶。全幅皆以水墨寫成,不著色。水仙的葉子以淡墨用柔和流暢之筆勾出,水仙花亦以淡墨勾勒,但筆法不同。秀美的花朵掩映在長葉之間,宛如在春風中眺望的仙女,輕盈、綽約、楚楚動人。枝幹交加的山茶則以淡墨點葉,復以重墨勾筋,茶花以白描處之,雖無顏色,卻有「叢叢綠葉襯瑤華」之感。

陳淳的寫意花卉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近代大家蒲華、吳昌碩、齊白石等,都曾學習過他的畫法。陳淳的傳世作品尚有《葵石圖》、《菊花圖》、《松菊圖》、《瓶蓮圖》、《梧桐萱石圖》、《花卉扇面》等。

比陳淳略晚的徐渭,更具革新精神,是開創水墨大寫意花卉的傑出大家。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長,號天池,晚年號青藤道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 自幼聰慧過人,才思敏捷。八次鄉試未中,不能得志於功名。曾做過浙閩總督(主管東南軍務的官)胡宗憲的幕僚。明代中葉後,政治黑暗,在上層統治集團的權力之爭中,胡宗憲失敗被捕,並在獄中自殺。徐渭性格倔強,屢屢不得志,久積鬱憤,面臨這次打擊,一度精神失常,幾次自殺未遂,後因誤殺妻子而入獄。出獄後已經53歲。他飽嘗了人生的苦難和世態的炎涼,從此縱游大江南北,高歌狂飲,放浪形骸,將一腔憤世疾俗的情懷寄於詩畫中。晚年,他貧病交加,以賣書畫為生,但仍然蔑視權貴,寧可「忍飢月下獨徘徊」,也不向權貴們折腰。最後在貧困潦倒中鬱郁而死。

徐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詩、書、畫、文樣樣精通。創作過大量詩文和劇本。中年後開始學畫,晚歲愈加成熟。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在廣泛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拘成法,大膽創造,發展了大寫意的潑墨畫法,開拓了水墨的表現領域。他一改當時盛行的含蓄、典雅的趣味,以「信手掃來非著意,是晴是雨憑人猜」的筆墨,創造了一種奇特狂放的新風格。如《墨葡萄》高116.4厘米,寬64.3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老藤和葡萄蔓從右方斜出,錯落低垂,枝葉紛披,婆娑生姿。串串葡萄晶瑩欲滴。奔放淋漓的筆墨,氣勢逼人,使人感受到一種倔強的生命力。畫的左上方題詩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人買,閑拋閑擲野藤中。」字勢敧〔qi欺〕側跌宕,與畫面渾然一體。

徐渭開創的大寫意畫法,深刻影響了後代畫壇,大寫意畫風,至今不衰。徐渭的傳世作品還有《牡丹蕉石圖》、《青藤書屋圖》、《黃甲圖》、《雜花圖卷》、《謁陵圖》、《十賢集饌〔zhuan撰〕圖》、《墨竹圖》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