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代兩宋繪畫(公元907—1279年) 第一節 描繪世俗人情

五代的人物畫,上承唐代傳統,向著世俗和寫實的方面演化。有畫跡流傳至今的著名人物畫家有周文矩、顧閎中、衛賢、王齊翰、貫休、阮郜等人。

周文矩,生卒不詳,建康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時,曾任翰林待詔。擅畫宮廷人物、仕女。師法周昉。如現存美國的《宮中圖》 所畫宮女,從造型到情調都與周昉的仕女畫相似,只是更加纖麗。明人張丑的《清河畫舫》說他「行筆瘦硬戰掣」出於李煜的書法用筆。周文矩存留下來的著名作品還有《重屏會棋圖》(宋摹本)。此圖縱40.3厘米,橫70.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描繪南唐中主李璟〔jing景〕與兄弟們會棋的情景。人物背後立一屏風,上畫唐人詩意圖,圖中又有一山水屏,故曰「重屏會棋」。據清人吳榮光《辛丑銷夏錄》云:「一人南面挾冊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並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弟晉王景遂;二人別榻隅坐對弈者,齊王景達、江王景逿〔ti替〕」。所畫人物情態,細膩微妙,富於個性。如不露聲色端坐觀棋的李璟,舉棋不定若有所思的李逿,被刻畫得惟妙惟肖。用線曲折細勁,略帶頓挫,一如記載中所說的「戰筆」。因畫中人物是當時的帝王,畫家作畫要格外經心,所以我們還可以把此圖視為歷史人物的肖像畫。

衛賢,京兆人,亦是南唐後主時的宮廷畫家,擅長人物和宮殿樓閣畫。有《高士圖》傳世。此圖縱134.5厘米,橫52.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梁鴻和妻子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梁鴻乃漢代著名隱士,其妻孟光貌丑而性情賢惠。夫妻隱居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梁鴻每次幹活回來,孟光備好飯菜,舉案齊眉送上,以表敬愛。衛賢的《高士圖》將人物和房屋置於高山峻岭之間,構圖嚴密,畫法渾厚。尤其是下半部,怪石老樹,青竹山溪,環繞著院落屋宇,其中人物雖小但神態動作刻畫入微。在追求人物與自然環景相結合方面,此畫可謂成功的範例。

王齊翰,建康(今南京)人,是南唐另一著名人物畫家,他是個多產的翰林待詔。宣和年間內府藏有他的100多件人物畫,可惜,俱已散失,流傳下來的只有一件《勘書圖》。此圖縱28.4厘米,橫65.7厘米,現藏南京大學。表現一文人在勘書之暇,正挖耳自娛。他身著白袍,青髯飄灑,頭微側,閉左眼,挖耳搔癢的特殊神態,躍然紙上,妙趣橫生。

五代流傳下來最傑出的作品當數《韓熙載夜宴圖》。此圖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南唐大臣韓熙載夜間宴請賓客的情景。

韓熙載(公元907—970年),山東北海人。出身於豪門世家。唐末進士,寫得一手好文章。因戰亂逃至江南,被南唐朝廷錄用為中書侍郎。他曾有恢複中原的大志,但後主李煜對北方人多猜忌,甚至殺害他們。韓熙載為免遭不測,便縱情聲色,以放浪頹廢的生活來表示自己在政治上無所作為。是時,北方初建的宋王朝大有威脅南唐之勢。李煜多次想啟用韓熙載為宰相,但又聽說他經常在夜間聚集賓客、歌伎飲宴玩樂,就暗地裡派畫院畫家顧閎中夜至其家,「竊窺之,目識心記」,然後畫成圖畫。這便是《韓熙載夜宴圖》的由來。據說,後來李煜將此圖賜於韓熙載,規勸他改變這種生活方式,但韓「視之安然」,照樣恣情享樂,以「避國家入相之命」。

《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長卷式的連續畫,作者巧妙地利用屏風將畫面分成五段,每段表現夜宴的一個場面。第一段描繪的是韓熙載和賓客們在宴席上停杯傾聽教坊副使(專管伎樂的官)李嘉明的妹妹彈琵琶的情景。盤腿坐在床上戴高帽者為韓熙載。他兩眼凝視,雙手鬆垂,似乎已被帶入美妙的音樂境界。其他的賓客雖然坐姿各異,也都全神貫注地傾聽著。尤其是那個著紅袍的狀元郎,忘情地向前探著身子,簡直聽得入了迷。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脫去外衣,挽袖擊鼓,為舞伎王屋山表演「六幺舞」伴奏。眾人有的打板,有的拍手,都合著鼓點,有節拍地動作著。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和尚,他的頭微低,並不正視舞女,雙手抱於胸,好像是拍手,又好像是行合掌禮,表現出一種複雜的心情。第三段描寫韓熙載擊鼓後在另外一間屋休息的情景。他坐在床上正在洗手,臉上帶著幾分倦意和酒後的矇矓。捧盆者是王屋山,床上坐著的四個女子當是韓熙載的姬妾。還有一侍女,扛著琵琶準備收置,另一侍女則托著裝有茶點的盤子向主人這邊走來。第四段描繪韓熙載休息更衣後聽樂伎演奏管樂的場面。他身著便裝,坦胸露腹,脫鞋盤腿坐在矮椅上,手揮紈扇,正悠然自得地對站在他面前的侍妾吩咐著什麼。五位樂伎,一字擺開,坐在綉墩上,吹奏著。她們姿態各異,神情不同,有的專心吹奏,有的則注意著主人發出的每一個指令。再前者是一專心拍板伴奏的人,他身後另有一人回首似與屏風後的女子竊竊私語。第五段描繪韓熙載和賓客與歌伎們調笑的情景。曲終人散 韓熙載側身而立,注視前方,一副空虛茫然的神情。另外兩個賓客都正與歌伎們調情 他們身後並無背景,作者似乎在暗示這是在三個不同空間中的情景。

《韓熙載夜宴圖》通過上述五個既有聯繫又可分割的畫面,成功地再現了夜宴過程中的各種場面出色地刻畫出各種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和精神狀態。對韓熙載的描繪尤為突出。畫家不僅描繪了他的放縱行為,還揭示出他在歡笑掩飾下的抑鬱和苦悶。使人物畫在情節描繪中又同時具備了肖像描繪的特點。全圖工整、細膩,線描精確,生動而不飄浮。人物多敷朱紅、淡藍、淺綠、橙黃等明麗之色,室內陳設、桌几床帳多用黑灰、深棕等沉靜凝重之色,兩者相互襯托,既突出了人物,又賦於畫面一種雅正的特色。

顧閎中(公元907—960年),江南人,南唐畫院待詔。擅畫人物。據記載,除《韓熙載夜宴圖》以外,他還畫有《明皇擊梧桐圖》、《山陰圖》等。可惜已失傳。

如果說唐代是中國人物畫的第一個高峰,那麼,兩宋的人物畫則進入了鼎盛時期。主要特徵是題材廣泛,表現方法和形式、風格多樣化,以及畫家人數眾多。例如,武宗元、王居正、李公麟、張擇端、李唐、肖照、梁楷、蘇漢臣、李嵩等,都是自立新意的大畫家。

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字伯時,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中進士,官至朝奉郎。1100年,因病辭官,歸隱故鄉的龍眠山,自號龍眠居士。其父虛一,曾任大理寺丞,左朝議大夫,喜收藏,故家中古字畫頗多。李公麟少時便經常觀賞、臨摹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人的畫跡,「博學精識,用意至到」,並能「集眾所善,以為己有,更自立意專為一家,若不蹈襲前人而實陰法其要。」意思是說他能博採眾家之長,又不重複因襲古人畫法。功力深厚,自成一格。他精勤不倦,作畫無一日間斷。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能,尤精人物。並發揮創造了淡毫輕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的白描畫法, 即單純以輕重、曲直、剛柔、粗細等富於變化的線條去概括所畫對象的形狀和特徵,大大地豐富了線描的表現性。這種畫法,對後世的人物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李公麟的傳世作品有《臨韋偃牧放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五馬圖》(日本東京末次三次舊藏)。還有《維摩演教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免胄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傳為李公麟的白描作品。

梁楷,生卒不詳,祖籍東平(今山東東平),南宋寧宗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年)為畫院待詔。為人放蕩不羈,好飲酒,自號梁瘋子。據說他才藝高超,從不受禮法約束。曾將寧宗所賜金帶,掛在院中,揚長而去。梁楷能畫人物、山水、花鳥。以畫簡筆潑墨人物最出色。如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潑墨仙人圖》,用酣暢的潑墨表現出仙人的寬袍大袖和步履蹣跚的醉態。用寥寥數筆刻畫出醉眼矇矓的神情,筆意俱佳,令人拍案叫絕。又如傳為梁楷所作的《太白行吟圖》(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以飄逸簡潔的用筆表現出詩人高傲,洒脫的氣質。這種洗鍊、放逸的減筆畫法,開人物畫一代新風,對元、明、清,乃至近現代的寫意人物畫都有重要影響。

兩宋時期,人物畫家們的興趣和著眼點也從帝王、貴胄宮廷仕女轉移到世俗生活中來,出現了大量反映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居正的《紡織圖》、蘇漢臣的《貨郎圖》、李嵩的《服田圖》,以及軼名畫家的《村醫圖》、《雜劇人物圖》、《捕魚圖》、《耕穫圖》、《村牧圖》等。其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最優秀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圖》高24.8厘米,橫528.7厘米,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風俗世情的長卷。全圖從左至右可分三大段。第一段描繪市郊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在枝芽萌動的小樹林內,有數間農舍掩映,農田初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