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繪畫 第一節 古樸的岩畫

近年來,在我國境內發現了大量岩畫遺存。如內蒙古陰山岩畫、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岩畫、廣西花山岩畫、雲南滄源岩畫、青海剛察縣岩畫,還有福建、新疆、寧夏等地的岩畫。據考古學家鑒定,這些岩畫許多是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創造。 其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首推內蒙古狼山地區岩畫。最早的距今約有一萬年左右。

狼山位於內蒙古陰山山脈西段,山裡峰高谷深,山外平川萬頃,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綿延300公里的崖壁上鑿刻著成千上萬幅岩畫。這些岩畫多是用硬石或石質工具敲鑿或磨刻而成,輪廓溝深至三厘米。表現內容多與原始部族的狩獵生活有關。例如,在磴〔deng凳〕口縣與阿拉善左旗交界的托林溝發現的《狩獵圖》,高60厘米,寬70厘米。有一獵人正拉弓準備射擊,他的周圍還有鹿、羊、虎等動物。圖下方是一頭山羊和一隻虎樣的野獸。山羊那三角形的頭和彎彎的大角刻畫得十分生動。它的腹下還有一隻正在吃奶的小羊,抬著前腿,伸著脖子,很有情趣。

再如,托林溝中段石壁上的《舞蹈圖》,高73厘米,寬61厘米。畫中間,四人牽手而舞,周圍還有許多人和動物。起舞者都伸著雙臂,系著長長的尾飾,踏著同一節拍,氣氛歡快而熱烈。

當時,人們在堅硬的石壁上雕鑿圖畫,目的不可能僅僅是為了欣賞,還有可能是記事或拜神。據有關學者考察,鑿刻岩畫的地點與石質都是經過認真挑選的,其題材與選擇位置也有密切關係。「如類人像及神靈圖像,大多刻在深邃的山谷里;舞蹈圖像多半刻在溝畔的立壁上;動物圖像則多刻在山頂或接近山頂的岩石上。也許,這都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有關係,山谷深邃適於祭祀;溝畔空曠,便於舞蹈;山頂峰巔則是野生動物出沒之處。因地聯想鑿刻成畫。」這些情況,有助於我們對岩畫內容的思考與理解。

在江蘇省連雲港將軍崖南口弧形巨石上的一組岩畫,則表現著原始人與植物的依存觀念。全畫由10個大小不同的人面植物組成,大的高90厘米,小的高18厘米,它們高低錯落,又像是生長在土地里的植物果實。連雲港地處東南海岸,古為東夷少昊氏族生活的地區,史書上說這裡「土廣而瘠薄,田野不辟,米粟不豐」,遠古先民之所以在岩石上鑿刻這些似人又似植物的圖形,大約是對掌管穀物生長之神的祭祀吧!因為原始人相信,動物、植物、河流、山川都像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畫出的這些擬人化的形象,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影響自然的進程。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在工具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仍然不懈地鑿刻岩石,希望通過這樣的行為獲得穀物的豐收。

從藝術上看,這些岩畫古樸、稚拙、粗獷,很像兒童筆下的形象,既刻畫其所見,又直抒其所想,頗具自然天真之美。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